语文结构化教学的实践
2012-04-29王娟
语文如同一杯葡萄酒,清爽干冽,回味无穷,然而正因它这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始终让人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也由此产生这样一种现象:语文的教与学始终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如何让语文清晰可见?如何让语文教学有序进行?就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基本框架:通过一个个文本的“例子”,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实际的结果却是“举三反一”,学生虽然学习大量的文本,语言能力却差强人意。个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学生在经历了大量的语言实践后,所获得的语言知识、技能基本上都是处于零散状态,还没有将这些知识、技能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结构,正如猴子下山,捡一个扔一个一样。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进行结构化的实践,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素养。
一、提炼句型的叙述特点,让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
语言叙述的形式多样,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直截了当、清楚明白地“直”说,也可以一步三曲、婉转委约地“曲”说;既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也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面对多姿多彩的语言,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屋建瓴地梳理语言叙述特点,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的语言元素,准确地捕捉语言的表述规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
例如,关于燕子,《百科全书》上这样介绍:“羽毛黑色,嘴边羽毛和脚部呈橘红色,腹部白色,喜欢在民居房的角落或民居房的灯泡上方打窝。”而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则是:“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从这两段文字上看,同样都是介绍燕子,但它们叙述的特点却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在表述时趋向严谨,而后者在表述时则多些自由的气息,显得形象、具体。所以,在文本教学时,我们要对郑振铎笔下的《燕子》进行适当的梳理,提炼出反映作者自由的心境、喜爱燕子的元素,而不能局限个别词句的斤斤计较,从而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二、关注段节的相似逻辑,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意愿
尽管语言表述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肯定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可循,因为在一个意思相关的文本里,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表述逻辑,这个内在的表述逻辑就形成了具有稳定性质的段节表述结构。当我们引领学生掌握了这些段节表述特征,就能举一反三而触类旁通,就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述意愿。
例如,《莫高窟》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莫高窟的三个方面——彩塑、壁画、藏经洞来介绍,这三个自然段在语言表述上有着一个相似的结构:怎么样、表现在哪、举例说明。虽然二、三、四自然段内容不同、语言描写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清晰可见的表述结构图式。这样,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重组教学内容,通过怎么样、表现在哪、举例说明这三个方面的有序呈现,让学生学其一便知其三。首先,让学生明白怎么样——彩塑的个性鲜明;然后,再带领研究个性鲜明表现在哪些方面——菩萨的慈眉善目、天王的威风凛凛、力士的强壮勇猛;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举例说明——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这样,通过表述逻辑的刻意再现,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壁画、藏经洞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也能通过这段结构化的学习,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这种表述方法。
三、整合篇章的主题取向,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具有相对主题价值的文本,并将这些具有相对统一主题价值取向的文本置于一个单元。这样的编排,极大地方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同一类文本。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因教教材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制,被迫地养成了点状思维和割裂式思维模式,以图用这种思维将文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给挖掘出来,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我们学生也被迫地进行割裂式的分析,由此产生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
例如,苏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分别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古诗两首》。如果我们分别从这五篇文章的各自立场去剖析,就会形成四个相对割裂的主题价值取向——植树、伟人看望、儿童、早、春景,就会将这一单元弄得支离破碎而难以把握,就会使学生陷在植树、伟人看望、儿童、早、春景这五个主题框架里,就会被这个主题弄得不知该抓住什么才好。如果以结构化的角度来学习时,我们就会将这一单元整合为春光无限这一大主题,从而让学生全面感知春的气息:春天里植树的快乐,伟人来访如同春天的空气一样温暖,儿童如春天里灿烂的花朵一样生机勃勃,做事要像腊梅花开放一样早,春天景物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这样,学生就会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式中。
总之,如果从结构化的视角来整合教学思路,我们就会真的收获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