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课堂举一反三策略的辩证思考

2012-04-29徐菊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6期

举一反三,心理学称为迁移,是指遇到问题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去探求未知的领域,以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举一反三是一种智慧,是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手段。其实,要真正领会举一反三的内涵并成功地加以运用,也并非一件易事。我认为,起码不能忽视以下三点。

一、关注“一”的典型性

若要举一反三,其中的“一”与“三”必须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一”应该是“三”的典型,“三”必须是“一”的泛化,因而“一”的典型性和“三”的全息性必须存在着天然的适应性,否则,举“一”不可能反“三”。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应该关注语言的承接与自然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教学才能收到实效。比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哪吒闹海》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概述的时候,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有了这个本事,你就能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了。我们一起来练一练吧!就看这一句:“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怎么变成三句话呢?

生:(齐读)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师:(板书)只见——

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师:“白白胖胖”,多好玩啊!这叫“形象”!夜叉看到后,(板书)就大喝一声——

生:你敢在这里洗澡,一定是活得不耐烦了!

师: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哪吒把水晶宫搅得不得安宁,天翻地覆,这不是找死吗?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竟然敢在水晶宫门前撒野?你活得不耐烦了!

师:大喝一声:“呔!”(众大笑)加一个“呔”字,就有声有色了。

……

师:人物一开口,故事就生动啦!现在,将刚才这几句话连贯地讲一讲。(学生练习讲故事)

师:谁有本事,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学生说)

师: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这就叫具体、生动、形象。如果一个故事,把每一句都变成三句话,好听不好听?课后,我们要努力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这就是讲故事。

二、强调“举”的实际性

“举”的方法和过程必须是科学的。我们不但要研究“举”所能反映“一”是否符合其内部特点,还要研究向学生“举一”时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同样“反”的过程和方法也应该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与“举”相对应。“举”的本质是科学地解读“一”,“反”的本质是灵活地悟到“一”并联系到“三”。请看潘文彬老师执教《钱学森》的片断。

师:我想这篇文章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在表达形式上有不一样的地方,或是表达顺序上有不一样的地方,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个不一样。

生:倒叙的方法。

师:这段写得很精彩。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完这段,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他很爱国,很想早点回国。

师:放在第一段好在哪里?

生:可以反衬出回国的艰辛和漫长。

师:这时候他能回国了,他的心情怎样?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而是……”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段话很有意思,齐读。

师:你觉得哪个地方有意思?为什么说火箭的舱壁呢?为什么不是火车或飞机?

生:因为钱学森是造火箭的。

师:看来我们写文章时,遣词造句还是挺有讲究的。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这篇文章除了写到钱学森之外还写到什么?还有什么?

生:写到了美国高级将领说的话,钱学森和其他留学生说的话。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话?(指名读)注意美国将领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标点。(再指名读)你这样读想表达什么意思?

……

师:这就是与其他写人的文章不同的地方,不仅写到钱学森的话,还写到了将领说的话、留学生的话。

三、消除“举一反三”的通用性

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或方法,其实是有局限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或领域,比如,教作文,“举一反三”就很难奏效,倒是“举三反一”比较能提高学生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以苏教版教材第十册为例。本册第一组阅读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了解作者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些材料,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而这一组的习作是“写一处景物”,它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具体。显然,这是一次与阅读教学训练重点相对应的习作训练,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指导过程中,我就引导学生复习第九册的《海上日出》、《夕照》两篇课文,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并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由于只是谋篇布局的迁移,学生作文显得小同大异。这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所催生的 “小同”正体现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先要有“量”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

从以上可以看出,举一反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这种策略只有选择特定的语言背景及特定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让教学充满张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