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空白 促发儿童的智能
2012-04-29徐云
教材是学生最亲密的伙伴,每一幅插图都充满童趣,每一篇课文都精致优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的教材总是隐藏着许多的空白,让人感觉在“无”中似乎有着许多未知的秘密,意犹未尽,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丰富。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课文的空白处,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结合点。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而且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一、巧抓情节进行补白,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小学课文多以写人叙事为主,不少课文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留下空白。我们学习课文,要抓住人物描写的空白点,如情感上的空白、动作上的空白、语言上的空白、神态上的空白等,对这些空白点进行想象补充,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丰满人物形象,让人物个性更加清晰凸显。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的空白点,让学生大胆想象,补充故事的情节,丰满人物想象。
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女孩是怎样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把小女孩说的话具体写一写。写的时候要注意除了写出人物的语言,还得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尤其要注意突出文中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小女孩的天真可爱以及爱因斯坦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模仿课文的对话描写方法,学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提示语。这既是一次对话描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再次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巧抓结尾进行补白,放飞创造想象
文本是一个吸引读者去参与构建的空白结构。作者为了在表达上更有效果,往往在结尾处留有空白,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让我们的学生展开无穷的遐想进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这样的空白点,让学生以教材原文的终点为写作的起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来续编故事,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如课文《狼和小羊》结尾写道:“狼向小羊扑去。”结果是什么呢?课文没有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可是小朋友却很关注最后小羊有没有被狼吃掉。教师可以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展开讨论,说一说小羊有没有被狼吃掉,他们会发生什么事;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的结果写一写,编成一个小故事。学生的认识虽然各异,感受不一,作文能力不同,但都在兴趣盎然的续写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其乐无穷。
三、巧抓插图想象补白,使文本富有感情
为了更生动、更形象地表达文本的内涵,在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管是在视觉效果或是配合文本上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看到这些插图会让他们浮想联翩。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点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教师如果能紧扣课文插图那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样就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如《郑成功》一文中有这样一幅插图:台湾同胞在激动幸福时刻紧紧地握住郑成功的手的画面。教师就可以抓住画面内容,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来进行描述;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画面以及文本隐藏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或是进行口头表述或是写成小作文 ,从而深刻领悟画面、文本的内涵,使人物形象走入学生的心中。
四、巧抓标点仿写补白,使阅读变得细腻起来
标点是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文本是一个整体,那么标点就是其中跳动的血液。不同的标点总是表示不同的含义。在我们的教材文本中,经常会遇到用标点进行表述,用标点来进行说明的例子。如《孔子游春》一文有一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此中的省略号就给人无限的想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此处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按照文中的句式继续表述下去,加深对大自然这位伟大母亲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优美词语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留白无处不在,善补才会精彩。”我们教材中的留白都是作者的一片用心,或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或是为了更形象的描述,或是为给读者留有更充分的想象。只要我们足够用心,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空白,准确地抓住留空白所要表达的含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丰富、精彩,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