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012-04-29翁运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6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孟德斯鸠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我们要让学生喜爱读,专心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阅读可以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超越时空与伟人对话,可以让心灵自由地翱翔……可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设法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带着积极的情绪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但兴趣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单调的教学为愉快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常采用自导自演、朗读比赛、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让学生合作表演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这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养。又如,教学《中华少年》这一首诗时,我在班上开展朗读比赛。几位学生的朗读,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敬仰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博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比赛,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利于引导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找准切入点,训练阅读

1.从课题切入,挖掘课文的主题。如《将相和》一文,可抓住“和”这个字,让学生在课题上质疑:“和”是什么意思?之前两人为什么不和呢?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再回到文章标题上来,讨论这个问题。找到了原因之后,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便会有深层次的领会。

2.从文本的中心句展开教学。如《詹天佑》一文,都是围绕着“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来写的。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中去,通过找关键词、抓重点句等,体会到哪些事例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哪些事例体现詹天佑的“爱国”。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一是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在勘测线路时的不畏艰苦、勤奋工作;表现在采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显示出超人智慧和才干;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表现出一种创造精神。二是詹天佑的“爱国”,主要体现在他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地接受任务和遇到困难时心里的真实想法。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还弄清了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地来表达这一中心的。

3.以过渡句或过渡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同样以《詹天佑》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出这样的一个过渡句:“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要求学生区分出承上部分和启下部分,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接受任务,如何不怕困难为国争光的,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思想。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各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联系课文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体会,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三、重视朗读的指导训练

朗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当重视“三读”,即课前通读、课上精读、课后多读。教师通过范读,学生自读、诵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获得正确的感知。如《穷人》这篇课文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一段,要理解桑娜的思想活动,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文段。可让学生先试试怎么才能读得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当这两种感情不能兼容时,她的心里就会产生矛盾。朗读时,想象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其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的心情。如“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要读得简短有力,表达出决心已定的心情。这样的朗读指导和训练,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内容很感兴趣,渴望了解有关这方面更多的内容。于是,我就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能证明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下节课我们单独进行这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顿时被激发起来了。课后,许多学生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阅《三国演义》,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很愿意来问我。当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学生介绍、评论得头头是道。

俗话说:“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就是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才能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拓展视野,活跃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