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补也要讲科学

2012-04-29高峰

家庭医学 2012年7期

滋补,能补虚疗疾,抗衰防老,延年益寿,是祖国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进补不当,反而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进补时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增强进补的针对性 气虚者可以用人参、黄芪等益气;血虚者可用阿胶、当归补血。阴虚者当用百合、鳖甲滋阴;阳虚者则取鹿茸、海狗肾助阳。若无虚症,则不能进补。例如,患有单纯血瘀型冠心病的人,就不宜服用人参之类补气药。补气药能使血液溶解纤维蛋白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血液凝固,对冠心病人不利。

注意进补的方法和用量 欲使补药发挥作用,方法十分重要。只有根据补药的特性采用适当的服药方法,方可收到预期效果。如人参应小量蒸服或嚼服;鹿茸宜研末吞服或入丸散剂服;补肾丸药宜淡盐汤下;等。补药的服用量一般不宜过大。特别是大热之品如人参、鹿茸、蛤蚧之类,每次只宜服用少量,久服以图缓功。如果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往往是欲速而不达,甚至会引起一系列相反的作用,导致其他病变。

药补不如食补是经验之谈 那些食后能增强体力,振奋精神的食物,都在滋补品之列。比如含粘液质较多的糯米、莲子、芡实、山药、甘薯等,都具有滋补作用。性味偏温的食物,更适于冬令进补,如羊肉、狗肉、鸡肉等。中医认为,海参、动物皮、白木耳、豆类等也具有滋补作用,适宜老年人在冬季食用。

谨防虚不受补 营养的吸收和消化有赖于脾胃的功能,久病体弱的虚证病人更要考虑到消化吸收功能如何。如果进补不当,病者难以吸收,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不但不能增强其体质,反而有碍健康。补救的办法是在进补的同时,配合应用陈皮、谷芽等有助消化的药物;或者是先“打底”,即先调理脾胃,促进食欲,然后再投以补药。

“补药万能”是一种迷信 养生不可单靠补药,药补、食补、动补须三结合。所谓“动补”,就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那些因闲逸太过而使机体功能减退的虚证病人,适量的运动更是必不可少。

用药显效即止 在进补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补药的疗效反应。当身体虚弱的症状得到改善或纠正时,即应减量或停止服药。切忌“多多益善”,以防发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