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患者不可随意选择用药方式

2012-04-29是明启

家庭医学 2012年7期

药物治疗是常用的疾病治疗方法,用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但在治疗的具体过程中,患者为了取得较快的疗效,会对药物的使用方式产生误解。在门诊,经常有患者身体稍有不适便要求给他们打针或“挂盐水”,其实他们只是一般的常见小疾病,吃些药就好了;还有些需要长期口服用药治疗的患者,为了让疾病早点痊愈,就私下找小诊所输几天液……他们坚持认为,吃药不如打针见效快,作用强。

且不说他们的病情适合哪种给药方式,单从这两种给药方式的优劣长短来看,患者就不宜自作主张。静脉给药,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见效快,但不良反应发生迅速且严重,中药注射剂尤为突出,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抢救措施不到位,患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口服给药,药物经过体内代谢,显效慢,但安全性好。不论口服还是注射,都需要保持相应的血药浓度,所以需要长期口服药物的疾病,也绝对不是输几天液就可以痊愈的。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每年输两次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更没有任何科学道理。

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剂型很多,使用什么剂型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病疗效,这是由患者病情,以及药物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等条件决定的。那么,怎样选择用药途径才正确呢?

首先是要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结合临床病症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如氢化可的松用于严重感染时,应大剂量静脉滴注;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应小剂量口服。再如庆大霉素,用于肠道感染应口服给药;用于绿脓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应注射给药。

其次,要针对不同个体及疾病情况,选择给药途径。老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首选口服制剂,既安全方便,又经济实惠;如果老年人心功能差,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量过大,就容易导致心衰或使心衰加重,严重者导致死亡。另外,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肝肾功能差,药物代谢慢,用药应适当减量。儿童对药物反应较敏感,应用儿童专用药,用药需谨慎。长期抗生素静脉滴注,易造成耐药,并破坏体内正常菌群,引发二重感染,还可能造成肝肾损害以及造血功能障碍。

还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同一种疾病,使用同一种口服药物,也不能随便改变服用方式。如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服用缓释片能够使有效成分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血压稳定,有些人为了使血压快速降下来,用硝苯地平片舌下含服,结果血压下降过快造成脑灌注不足,发生了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