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2-04-29赵振翔
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几个年头,新课改的精神已深入人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矫枉过正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我们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会发现新课改曾经似乎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可当我们继续向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理想中的光明大道仍旧是一条“暗胡同”。我们不禁陷入了困惑当中,下面这些问题似乎有必要进行澄清。
一、脱离文本解读的“人文性”随处可见
一位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曾依据课后练习题第4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上了一节题为“项羽缘何失去天下”的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读教师事先提供的大段课外文言材料,然后教师对每段文言材料进行阐述,最后再得出若干个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结论。这种做法似乎和解决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很相似。学生在没有掌握文本的前提下是不能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的。这样的课堂是没有“语文味”的,自然是费力不讨好,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专家提出我们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但对“语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仍然是混沌一片,特别是将语文学科的外延无限扩大,导致语文学科的内涵飘忽不定,几乎使语文丧失了其独立作为课程的意义,造成许多人经常说的“语文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但唯独不知究竟什么是语文”的现象。
其实,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只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一味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矫正,强调“人文性”并不是要否定“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之“体”,“人文性”是语文之“魂”。我们有一些教师恰恰搞不清两者的关系,常常把语文课搞得“魂不附体”,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非语文”“伪语文”的内容,语文课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而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庸。
崔峦老师说过:“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重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缺少工具性的人文性是不存在的。而要解决《鸿门宴》课后练习第4题,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让学生去比较,去鉴别,在草蛇灰线中去探求历史的本源。我相信学生也一定能找到性格决定成败这一约定俗成的答案,而不需标新立异地去采用历史教学的文献求证法。
二、教案中“三维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三维目标便成了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被写进了教案。教师在编写教案提到教学目标的时候几乎每节课都要写这三点。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授《拿来主义》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现摘录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方法目标
(1)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姑且不论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仅思考“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是否均需同时体现。由于部分教师根本搞不清新课程倡导的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具体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搞不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不知道如何从课标、教材和学生出发寻找“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所以,课堂教学凡是确定目标必定都要“三维”,否则似乎就不是新课程。就不能体现新理念。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核心,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堂、每一知识单元的教学,都应当而且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以分割的、融合于一体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课型来说,教学目标总是不同的,我们不需面面俱到。
三、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不是好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旨在以此全面取代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是不少教师对其认识偏颇,不知道这只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讲风太盛、繁琐分析的一种反拨,而不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彻底否定,所以相当多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凡是问题必讨论、凡是问题必探究的现象,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学生收获甚微,尤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功效不大。
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呢?一位教师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曾作了如下的两节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要学生阅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疏通文意;完成文章简要结构提纲的编写,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笔圈点出文中深深打动自己的句子。
第二节课布置了如下三个合作探究题目:
(1)项脊轩是一间破、漏、小又暗的房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为什么作者要大书特书呢?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那么归有光对什么感到“悲”呢?
(3)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有光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找出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位教师在实际上课时预留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最后让每个组的发言人到台上来向全班同学展示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成果。这个教学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也是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很好的示例,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选取合适的学习任务,是确保学习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自主学习恰恰是合作探究的前提,缺少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不要奢谈探究学习。对此我们教师只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加强有效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有事可做,并把事做好,才能洗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表面的铅华,还其以本色,才能让其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四、作文教学受高考满分的影响太深
每年高考过后,满分作文变成了人们热议的事物,不仅我们教师格外关注,就连大街小巷的“闲人”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评议,很多出版社也格外青睐,许多所谓的满分作文集便应运而生了。这些满分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下一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风向标。我们许多教师和学生为了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自然就会机械地模仿。而“模块化”和“美文化”的作文恰恰给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带来深深的危害。
不少学生写议论文时,普遍呈现出一种“模块化”倾向。不论是什么题目,一律列举近几年来被大量重复引用的材料,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或引用已经被用得烂熟的名言警句。不少学生在引用材料时,根本不加分析,径直截取。思维方向、感知方式雷同,甚至表达方式和感觉也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枯燥空洞,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恰恰是所谓满分作文就是这么写的,我们的一些师生为了眼前的利益,便机械地套用与模仿。学生作文思维的公式化,助长了学生的现代“八股”文风。这种倾向势必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格品质产生影响。
高考作文的美文化倾向虽屡禁但却不止。一些“美文”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编织工整句式,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文化名人,但唯独缺少实质性内容。一些学生一味盲目地模仿这类文章,错误地认为只要考场作文能写出漂亮的文字,就能拿表达方面的高分。一些语文教师在作文备考时也过多着眼于“等级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之“有文采”一项,于是在很多学生的日常作文中,各种比喻、排比、引用和夸张轮番登场,花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词藻遮盖着认识的肤浅,完全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既要重“作文”又要重“做人”,让学生的情感之根深扎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抒发真情,追求真理,而非一味地模仿那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也许只有这样才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湖南省株洲市二中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株洲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