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遗憾”的美

2012-04-29刘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2年1期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更具艺术魅力,教学正因为遗憾才让我们不断进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遗憾”,感受着“遗憾”,但我发现,当“遗憾”被成功利用后,“遗憾”便再也不是“遗憾”,俨然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学”的遗憾。我班的小豪成绩非常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做或少做,但他的课堂积极性却出奇的高。起初,我怯于让他起来读书或回答问题,因为他的回答经常是词不达意,要不就是断句取词的朗读,这些无疑是我课堂上的“拦路虎”、学生的笑料。直到不久前的一节语文校内“练兵课”……

《九寨沟》一课开讲了,由于此文描写了九寨沟的如画风景和异兽珍禽,我没有按照惯例让孩子们顺着小节读下来,而是让他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章节进行反复练读。小豪一如既往地高举着他那胖乎乎的小手,并不时从嘴里发出“我来,我来”的呼喊声。虽然我依然心存芥蒂,但看他积极性如此之高,实在不忍置之不理,于是请他朗读。他欣然起立,挺直腰杆,轻快地捧起课本读了起来:“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我的心里不由得一紧——完了,砸了!短短的一句话。他就读错了两个词语,“古木参(cān)天”被他读成了“古木参(shēn)天”,而“平湖飞瀑(pù)”则被他读成了“平湖飞瀑(bào)”,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他老老实实呆着呢。

突然,我想到了前两天读到的于永正老师写的《教海漫记》中的《“第八次”》,当时于老师也是在四年级上课,我为何不能在小豪身上也尝试一下“第八次”甚至“第九次”呢?

“真不简单,小豪今天才读错了两个词语,我们请他的同桌来教教他,这两个词该怎么读。”我走近他,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小豪在同桌的帮助下,把两个词语的字音读准了。我笑着继续说:“小豪,你能把刚才那句话再读一遍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

小豪抿一抿嘴唇,难为情地站起来,再次读了起来。这次字音都读准确了,但是整句话并没有读得很连贯。我趁热打铁说道:“看来这句话故意在和小豪作对,我们再给小豪一次机会,让他再一次展示好不好?”“好!”孩子们情绪激昂,小豪更是兴致勃勃。当小豪第三次终于顺利地读完这句话时,学生们和听课老师的掌声骤然响起。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小豪,你有信心从这一段开始,读好每一句话,读好每一篇课文吗?”备受鼓舞的小豪神色坚定地点了点头……

真想不到,以后上课,他更积极地举手发言。书,越读越流利了;字,逐渐工整了;作业,逐渐按时按量完成了。

学生“懂”与“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短,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较长,所以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正因为努力了,小豪得到了切实地提高,其他同学更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自信的魅力、尊重的分量,让情智在“成功”与“遗憾”的交叠中萌芽。因此,要做有心人,把“遗憾”变成“资源”!

“教”的遗憾。经历了无数的课堂教学,欣赏了无数的同仁献艺,观摩了无数的大师表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收获来自大师的睿智、同仁的质朴,更来自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误甚至过错。但是,教学反思让我深信:当你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实际上你已经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因为你的失误已成为了反思后的教育资源。

上《泉城》一课前,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泉城》已经学了一课时了,生字学过了,课文读过了,这节课还采用逐句逐段的讲课方法不是太老土了吗?不如根据学生的喜好分组自学,集中交流,省时省事、皆大欢喜,而且不少小语界的名家都采用过这一方法,那样的课堂,孩子们的发言精彩迭出,教学过程更是如行云流水般舒畅。于是我打定主意,依计而行。

开场白以后,我就抛出话题:几个旅行社为了吸引旅客,决定上街作宣传,向路人介绍泉城最美的一处泉水。孩子们一听这个新奇的点子,一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要不这样吧?”我开始排兵布阵,“这篇课文我们不讲了,你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泉水的段落,好好读一读,品味品味,然后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景点。”孩子们异常兴奋,很快投入到了对课文的研读之中,我则暗暗高兴我的“小计”得逞。

很快进入到“推荐”阶段,学生之间展开了近似热烈的争论,课堂出现了过热的现象,等我清醒过来加以制止时,发现一节课只剩下不到五分钟了,原定两课时的教学计划被彻底打乱……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后反思: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对教材肤浅的研读,也有对教法的生搬硬套。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突出,课堂的学习氛围应该轻松,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课堂的张弛有度也应牢记。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教学内外”的超前意识和随机应变的临场调控能力。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动活泼不能离开教师的有目的的调控。

“教材”的遗憾。教材乃文本的典范,大家所作、名家所写、专家选编,不敢妄称“遗憾”。不过教材中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皆可作为引导讨论交流的内容,指导语言实践的契机,成为引领感悟人生的良机。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一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时,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信念,更体现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诵读感悟,收益颇多。但就在下课铃声即将响起的时候,一学生似乎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举起了手:“老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呢?难道他不知道萨沙最弱小最需要保护吗?”他见我没有打断他的意思,接着说,“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而直接给了萨沙呢?他们彼此之间‘让雨衣’,不是遵循‘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个原则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愕然了:是呀,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与常理相悖的问题,一般而言,两个人中,我们要保护相对弱小的那一个;一群人中,我们要保护最弱小的那一个。那么,在一家人中,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最小的萨沙呢?由于我的预设中并没有这一问题,所以手边也没有原文可以分析给孩子们听。短暂的思考后,我向学生承诺,中午将带他们进电脑房,到网络中去寻找答案。就这样,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诞生了。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教育教学的资源。如若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经常这样来思考的话,那么即便是有所遗憾,也是美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靖海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