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下语文课堂的炫目楼台
2012-04-29葛其联
最近,参与了几次大型的语文研讨活动,听了几节准备充分的观摩课、示范课。总的感觉,这些颇有名气教师的课堂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流畅自如,有合作探究的环节,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准确,配合默契,热闹热烈。如果按照过去流行的评价标准,这些课可谓天衣无缝。
但是,意味深长的是,这样的课体现出课堂价值观以及人们习以为常的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仔细想来,我们的课堂的确太专注所谓“丝丝入扣”,强调怎样的“井井有条”,如何的“循循善诱”。许多公开课,教师尽其所能,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提问,什么时间讲授,一切依“计”而行。这种课让人很难看到学生充满创造性、挑战性的探究发问,也看不到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富有机智的激发点拨。但是不少评委们高兴,因为这样的课没有漏洞,至少是全面的。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气氛热烈,而且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你能说它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吗?一堂课下来教师也颇为自得,免不了还要说些“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之类的话。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吗?当人们反思批判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的时候,我们是否走上更令人担忧的另一个极端:为自己表演,教师在课堂上精心为自己打造一个“炫目”楼台。——这样的课无思想的深度,只是炫耀知识的碎片。
教学,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学,一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就应该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而主动建构须臾也离不开体验。体验是什么?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立足于精神世界,是一种回味、反刍、感悟。在体验的世界里,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缺少了体验,就失去了意义的建构和心灵的冲动,所谓的知识不过是一个外在于学生的、冰冷的、抽象化的概念世界。课堂上,不管是什么样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可能规划学生的认知过程。生活是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自己的。以此反观上述的课堂表现,你会惊奇地发现,真正的课堂离我们很远,或者说,远看时离我们很近,近看时又觉得很远。看上去课堂上热热闹闹,你争我抢回答问题,似乎在小组合作,在交流探究,但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华丽表象背后多隐藏着肤浅,缺少的是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很难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看上去一个个知识点都能掌握,但忽视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存在,遗漏了能力建构的整合过程。归结一下,原因就两条:一是目中无人,二是认为知识就是能力。看来,有必要反一反现行的课堂。
说反容易,但如何反,又如何从批判走向建设?这就不是说几句愤激的话、喊几句口号就能完事的。要呐喊,要探索,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现在说这话很不时髦。可偏偏这又是一个最切要的问题,而且是最复杂的问题。牵涉的东西太多。比如说,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那什么才是课程意识呢?有一项关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经验,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小学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就会认、会写2500个常用汉字。这个经验到底好不好?如果站在教学的立场看,这项改革是有效的。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看这项改革就有问题了。学生真的需要这样吗?有人曾作过这样的统计:《毛泽东选集》用字2535个,《孙中山全集》用字2673个,著名作家孙犁的识字量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识字量。我们有必要让小学二年级学生会认2500个常用字吗?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是不是会伤害小学生的意愿和健康?学语文仅仅是识字吗?这是不是有点像训练几个月的小孩学爬楼梯?——其实,这个时候不管大人怎么训练,即使会爬,那么等长到自然会爬的时候,也不会比同龄的孩子爬得快。想来道理也很简单,就看关注什么。只关注眼前的目标是教学意识,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才会有课程意识。有了课程意识,即使你的课不算精彩,也可能深刻,尽管不完美,也会少些遗憾。
多少年来,我们的有些课堂教学改革绝大部分是在方法上打转,至多在教学论层面上,有的改革甚至连教学论的意义都没有。如此的课堂,见到的只是“双基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分数,漠视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事实上,任何一堂课,其效果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判断,二是事实判断。价值才是长远的,事实是短期的。事实判断只有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意义。没有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的激荡,那些知识点意义何在?知识应是唤醒、激活人潜力的火种。课堂应该是学生个体生命意义得到提升的场所,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它当然要学生获得知识、养成能力,但同时更要构建独特的个性。
假如一位教师真正具有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他自会有教学方法。这正是人们常说的:观念出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心灵跋涉,更是一种功夫。比如,语文课堂真正转变观念,除了要从教育哲学、课程论等理论高度来审视以外,还要深刻洞悉语文学科的性质,具备一定的学科教学策略知识,尤其是教师的不断反思和批判意识以及敏锐的语言意识。而这些绝非一朝一夕能练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的转变在观念之外。舍此,任何动听的说法都会显得那么苍白和装腔作势,甚至浅薄。
至于具体的实践,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就学会了方法。常听到这样的话,“理论指导实践”,没错。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这样说确有道理,但实际工作者也这样看,那就永远找不到真正的理论,因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理论。一个提问、一个点评,哪怕一个微小动作都折射出一个教师的观点,这本身就含着理论,只不过缺少反思——对照学习、提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法有时是值得怀疑的。
方法是一把双刃剑,得其处皆是,失其处皆非,看你怎么用,定式则无,大体则有。要旨: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师生对话,有效互动;运用策略不断反思。如果硬要说某某式、某某法,那么方法就没有意义了。
拆下课堂的炫目楼台,功夫还在课堂之外!
作者简介: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