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记住踩刹车
2012-04-29谌凤山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我们老师常会碰上这样尴尬、郁闷、难解、伤感的局面:某某学生在课下私自讲小话,传纸条,哼小调,飞纸飞机等,有意无意违反课堂纪律。老师若是批评他,他们不仅不接受,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顶嘴,置老师的批评教育于不顾。个别自尊要强的学生,不以老师为老师,甚至与老师对打,使整堂课乱糟糟,大家不欢而散。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窃以为:定是我们老师缺乏足够的冷静和理智,不善于踩刹车,以致酿成不好收拾的残局。
有人认为:当学生在课堂上公开与老师顶撞时,老师一定要维护自己作为老师的尊严,一定要刹住学生嚣张的气焰,一定要在当时把学生“整”得服服帖帖,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礼,并低头认“罪”。否则,事后就更难以制服学生,日后想要上好一堂课就愈加难以掌控了。但我却不这样认为。鼓励或支持这种做法,对老师或学生任何一方都是有害而无益的。我坚持自己一贯的“立场”:一旦出现学生与老师“顶牛”的现象,老师应努力把握住自己,实施紧急刹车,千万不能恶语伤人,更不能动手打人,一旦老师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师生之间就会出现“火上浇油”局面,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试想:该刹车而不刹车,反而加大油门,那么,结局会是什么呢?不言而喻,老师驾驶“这辆开往未来的花车”,就像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是撞坏护栏翻下悬崖,就是与对面开来的汽车迎面相撞,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毋庸置疑,在课堂上,老师运用批评的手段教育学生无可厚非,但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注意批评的艺术,特别是要了解自己批评对象的个性特征,要看清楚学生犯错的具体情况,不能盲目乱批。要知道,在众目睽睽之下,若是挨受老师火药味十足的批评,学生对这个刺激是格外敏感的,也是非常在乎的;若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错,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那股怨愤必然会撒回老师身上,个别要强的学生可能会与老师“干”起来。因而,并不是老师所把握的事就是很明确的,也并不是老师认为正确的就是正确的,认为错误的就是错误的,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一眼看清又不好彻底掌控的。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努力避免教育上的失控。因为一旦失控,谁也不知道失控以后会发生多么糟糕的事。我所掌握的一个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材”。一天,一位化学老师在上课时见一名女生歪歪扭扭地靠墙坐着,就要求她端正坐好,可女生视老师反复告诫为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老师火了,走过去想把她从座位上拽起来。谁知,这个女生不想站起来。老师一时性急,抓起她的头发往墙上撞了两下。该生跑出教室,回到家里,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父亲。她父亲听后,带着人,怒气冲冲找到学校。幸好,学生家长被门卫挡在保卫室。冷静了一段时间之后,学校领导把这个老师请到保卫室,想当面说清事情的原委,做一个了断。谁知双方话不投机,学生家长数次欲要向前动手打老师。后经数次调解,老师迫于各方压力,最终作出让步:一是支付学生去医院拍片的各种费用,二是追加1500元的赔款,三是拿着水果等礼物上门道歉。
可见,在这个性化的时代,老师最需要学的也是比较难学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踩刹车”,什么时候调整自己,什么时候不逾越教育教学的红线。在漫漫教育生涯中,许多时候许多事情,重要的不是你做得很爽、很神气,而应像泰戈尔所描写的那样,“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是的,我们老师应该换一种水纹般的思维,力求在教育的枝条上诗意地生活和工作,用水的柔情、水的哲学打造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对象,这将多么自然、科学、和谐而又美好。
遇到学生“顶牛”的时候,老师应努力压住自己的“火气”,保持足够的理智和清醒,不要企图逼迫学生“就范”。那种为维护自己一时之威信而不惜大动肝火的做法,实则于事无补,只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理智的做法是:先采取冷处理,暂时搁置,待双方冷静下来后,再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明是非,使其承认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开车是这样,教育学生也应该是这样,千万不能不计后果地一路“开过去”,否则,失控的危局就在眼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学会在该停车的时候停车,该歇脚的时候歇脚,应该让冷静、理智及平和所掌控,努力把自己调控在应有的方寸内。
为了教育的明天,老师,请记住踩刹车!
作者简介: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