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心理效应 助推课堂高潮

2012-04-29占丽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2年1期

课堂高潮的外在表现是:或者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或者学生发言最积极,或者师生互动最充分等。这些外在表现的内在原因是,在这样的时刻,师生都聚精会神地把精力投向思维冲突处、感情冲突处、认知冲突处,从而引起思维高速运转,这就是课堂高潮的内在特征。当学生外在行为参与与内在思维参与二者完美结合,课堂高潮就完美呈现出来。我们尝试借助某些心理效应来达到课堂高潮。“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刘儒德)在教学中,我们把课堂高潮作为课堂中师生最终的“因果反应”或者“连锁反应”,然后去寻找引起这种反应的人物或者事物,在他们身上施加恰当的影响,最终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课堂高潮。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介绍一下如何借助心理效应来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一、众人拾柴火焰高——“头脑风暴”效应的运用

“头脑风暴”效应就是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集中到一起,让他们互提设想、互相撞击,以求得新创造、新构思的方法。它能使每个参与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将思考互相冲击,得出自己也想不到的、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发散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而且答案之间可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思考得出的一种答案,将会提示另一个答案的出现。如果这些答案是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里,由不同的学生得出,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此时,学生处于思维的高速运转状态,教学高潮就会产生。实际上这就是“头脑风暴”效应的体现。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作文教学课上,我们就是运用“头脑风暴”效应达到教学高潮的。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提供给学生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选取某一个角度进行立意,并自拟题目进行写作。由于材料所提供的含义是多重的,因此立意往往也是多元的,学生须选取一个角度来立意。由此可见,了解材料的多重含义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

这堂作文课上,教师首先介绍了几种思维方式,其中一种是发散思维,接着要求学生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处理材料中,让学生在材料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铺垫完成后,教师出示材料: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学生阅读材料,在短短的沉默之后,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我们从赫拉克勒斯身上可以得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结论”

生2:“也可以得出出奇才能制胜的结论。”

生3:“打仗要讲究方法,做其他事情也是。”

生4:“只要不离开大自然,我们就拥有无穷的力量。”

师:“唔,大地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吧?你觉得呢?”

生4:“人不能忘本,大地就是根本。”

生5:“从安泰那里我们可以得出时刻不忘母亲的栽培的观点。”

生6:“从大地母亲的角度,我觉得,应该早点让孩子独立,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从学生读完材料之后思索的沉默,到各种思考结论的喷薄而出,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我们所期望的亢奋阶段,教学高潮有效达成。这堂课中,“头脑风暴”效应的有效运用得益于:首先,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散思维,以上案例中的材料就是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其次,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如生2和生3就是在生1答案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的。

二、响雷之后必有雨——预期效应的运用

人类能够通过现在的事情预期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预期是基于长期以来经验的总结。它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是否发生,如果实际与预期相符,这将加强预期的作用和可信度。反之,如果预期良好,但实际却不符,将给人带来认知的失调,从而改变原先的惯有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教学高潮设计为我们所期望。的学生行为,根据预期效应,这种行为受他们的预期所影响,因此,为了使这种学习行为即课堂高潮发生,我们应采用相应的策略,使学生的预期产生积极的预期结果,我们所设计的课堂高潮才能产生。预期效应曾在《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过程中,使课堂高潮如期产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演讲词。演讲词离不开朗读,但是,我所从教的班级却是一个很内敛的班级,大部分学生不习惯大声朗读。考虑到这一点,我提前两个星期找到班上最内向,发言声音最小,但是声音很好听、很有演讲潜力的小张,每天进行训练,直到她能有感情地朗诵出这篇文章。随后,我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故意问他们:“这是一篇演讲词,你们能够演讲好这篇文章吗?”大部分学生都低下了头,有的还小声说:“不能!”我趁势说:“如果小张能演讲好,你们能不能?”学生们都将信将疑。此时,我让小张上台背诵了这篇文章中的一段排比句,学生们都被她有感情的朗诵震住了。我说:“小张同学看了电影《伟大辩论》之后,不仅模仿里面的辩手练习演讲,还深入了解了美国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所以现在能演讲得很好,如果你们也这样做,一定也能演讲好。”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学生们原本对小张的心理预期其实是很低的,但是,结果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小张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这导致学生开始调整原来的行为,以适应这样的结果。他们把“按照其他课文预习的方式来预习,小声而不投入感情朗读”的行为,更换为按照小张的预习方式来预习,并加强朗读练习。同时,教师使他们产生了新的心理预期:只要像小张一样做就能朗读好。如果事实产生积极结果,那么心理预期得到实现,我们的教学高潮就会产生。

第二天上课时,在进行一系列的背景了解、讲解分析和铺垫后,我仍让小张来作演讲示范,其他学生见状,也勇敢地要求朗诵,此时,学生的个别读、集体读,无不声情并茂,课堂出现了令人欣喜的高潮。

当然,好的预期其作用不言而喻,但如何有效地利用预期,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如果你让他人产生了特定的预期,却并没有让其达成预期,那其心里的感受会非常糟糕。如果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有学生在个别读的时候效果很差,他的预期没有达成,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挫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这堂课采用个别读和集体读相结合,以保护无法在短期提高朗读水平的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不影响课堂高潮的产生。

三、似曾相识“景”归来——情境相似性的运用

情境相似性是指当信息的提取情境与学习情境相同或相似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情境中的信息提示线索,这些线索帮助我们回忆曾在此环境下发生的事情以及学习的内容。人们常说,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在一定的情境下,人能联想起在这一情境下所发生过的人和事。

课堂中,学生们动情的那一刻往往是教学高潮生发之时。我们可以运用情境相似性的心理效应,设计出某种情境,调动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以期课堂高潮的产生。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教师就是运用情境相似性把课堂推向高潮的。

这篇文章文笔含蓄,感情深沉,归有光自始至终都保持一种极内敛的抒情状态,在客观的回忆与描述中,通过琐碎的事件,表达出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深深怀念。在细节研读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品味了老妪对故去的母亲的回忆那段文字,接着请学生谈谈对描写祖母的语言动作的感受。坐在第一排的小唐站起来发言,她很客观地说这段话用了哪些语言,哪些动作描写,写出了祖母对归有光的鼓励与期待。教师问,你们的爷爷奶奶对你有过类似的鼓励吗?有的学生摇头,有的说不记得了。教师静静地等了一会儿,这时,有学生说:“奶奶给我压岁钱。”其他学生都会心地笑了,大概都有相似的体验。教师引导说:“你学学归有光,说说奶奶给你压岁钱的细节。”这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奶奶住在老家,我每次过节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她,我们要离开老家的时候,她就拉着我的手说,好好读书,这些钱要拿去买书啊。”她顿了顿,说:“不过,奶奶现在已经不在了。”教室里忽然显得异常安静。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奶奶在病床边拉着我的手,她说,‘孩子,真想让奶奶来替你生病!’当时,我就哭了。”学生们都沉浸在怀念的气氛里,教师引导说:“是的,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和你们此时的情感一样。来,我们再读读这段细节。”学生们饱含深情地读描写祖母的那一段。

教师在课后反思中提到,这段课堂高潮的设计是经过前期准备的,在给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写一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琐事。这些前期准备,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在课堂中调动原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推动了课堂高潮的产生。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运用心理效应推动教学高潮出现的过程,就是激励、唤醒、鼓舞的过程。当然,不是所有的心理效应都有助于推动课堂高潮,一种心理效应也不是在任何课堂中都能推动课堂高潮的产生。以上案例仅是初步探索,推动课堂高潮的产生,其他心理效应的运用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上海市亭林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