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艺术留白
2012-04-29张燕
“留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指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一种虚像,在于求其空灵,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课堂的艺术留白指教师参透文本作品中的“留白”技巧,巧妙运用文本的空白,遵循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相生”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故意留有空白,创造一些知识、情感、细节之处的暂时性的“空白”,来诱发学生的“填补”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那么,教师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留白呢?
1.润物无声——知识上的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馍要让学生良己嚼,书要让学生自己读。”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自主地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找、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知识不断地累积,且发现更多的未解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曾有一堂公开课阅读杜甫《兵车行》,文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中所表现的“重女轻男”的观念与传统思想大相径庭。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这一疑问,当学生提出疑惑时,教师课上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对此问题非常关注,课后进一步搜集、整合相关信息和资料,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得出结论:这种与“重男轻女”相悖的思想缘于战祸频繁、征兵不断,诗人借此表达内心的激愤和对战争的控诉。围绕男女性别的社会地位也进一步引发出很多问题,学生的视野和兴趣得以拓展和激发,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增添了激情和活力。正因为教师课堂知识的留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2.暗香浮动——心理上的留白,让学生自我体悟和感受。我曾在一篇《语文应该怎样教》的文章里阅读到一位教师执教鲁迅作品《药》时巧用三个标点符号组织上课流程,通过巧设三个符号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细琢深磨中释疑解难。第一个符号:“。”。这是一个关于药的故事,请同学回忆整个故事。学生静思。第二个符号:“?”。问题:华老栓为什么如此愚昧?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思考。第三个符号:“!”。学生顿悟这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执教鲁迅作品《药》的那位教师创设了心理上的空白,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激活学生内心思维的火花,看似一堂比较“沉闷”“冷场”的语文课,但教师驾轻就熟地运用三次心理艺术留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懂文句的弦外之音,聆听文本以及文本之外的声音。短暂的心理留白,教室里没有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有的只是学生心海与文本碰撞的余波。心理的艺术留白,让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3.柳暗花明——细节处的留白,让学生思维充分展现。
(1)语音上的留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曾听到一堂写作课,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一改大多数教师以往的单纯读范文的做法,而是在出示范文朗读时,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是语音上的空白。如范文的标题故意忽略,过渡句、主旨句、精彩语段的跳读,读完不急于讲解、分析、提问,让学生静静去感受,使其更多地沉浸在教师的范文朗读过程中。
(2)板书上的留白。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力求以尽可能简约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表反映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学盛行的现在,语文课堂上的经典板书设计越来越少,板书的留白艺术更难体现。笔者曾执教《走进周庄》一文,在分析内容后提出:品味作者笔下“走进”两字的含义,你能用简洁的文字在横线处进行板书吗?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形成这样的板书:
走进周庄
谢大光
寻梦——护梦——圆梦
这样的板书巧妙地揭示了本文走进周庄圆梦的心愿,呼唤坚守心灵的那份恬静的主题,同时也不难看出学生已真正理解“走进”二字的含义了。
(3)行文疑点处的留白。南开大学徐江教授曾批评高中一线语文教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在奉读文章。大多数的语文课,都是语文教师设置好‘疑问’,学生围着教师设置好的问题,绕来绕去,教师最终会给学生一个答案。学生就像猜谜,结果是固定的,不论你怎么猜,谜底只有一个。”徐江教授曾在开设的一堂公开课上,让学生在其引导之下自读课文35分钟,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出对这篇文章的怀疑或批判的文字。很多教师都觉得不可思议,短短的课堂35分钟被浪费了,认为学生根本提不出有价值的怀疑和批判。其实不然,课堂氛围不活跃,不热闹,也不见学生出色的“秀”出自我,但本堂课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对文本大胆的怀疑和批判,让听课教师认识到,学生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这种独特性,留出一份空间让学生感悟、质疑、批判,真正诠释课本,不再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艺术的补白和再创造,从而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和升华文本。
语文课堂的艺术留白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意义: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明确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课堂“留白”艺术,遵照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留下独自体验的空间,这是对学生独特生命的本体存在的充分关爱,更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尊重。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文学作品具有留白规律,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表象性和灵活性。如《项链》,对于马蒂尔德的行为作者未作任何评论,而正因为作者在对这一主角创作时的留白给了我们读者更多补白的内驱力,很多人不断探讨马蒂尔德的内心趋向及最终的命运。这些留白规律给读者、教育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给孩子留足自由想象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激发出他们创新思维的潜能来。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中国的文学作品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如欣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如果对词中景物的分析只停留在简单的物象叠加和所选景物的悲凉特征上,简单地得出诗歌“思归”这一主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整首词在空间上、视觉上、听觉上所留下的艺术空白,及空白后所含有的艺术美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这首词最需要补白之处。在欣赏本首词时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生成更多的“迁移点”,如联想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让学生捕捉一组组的意象,欣赏湘江深秋意象组合之美,以诗的语言,表达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的留白和补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应该释放更大的空间,容纳师生互动生成的东西。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不断地为对话构建平台,为思维注入活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孩子的个性差异,还得更细地参透作品,参悟作品中的“留白”技巧,巧妙运用文本的空白,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在教学时巧设留白、巧用留白,不断地撞击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粗线条的设计,留白的艺术运用,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为学生在“学”的同时搭建一个个“思”的平台。这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智慧,不断地引领着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