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的预习策略
2012-04-29陈丹
建国后几十年来,教育界对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上的古诗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继续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求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但从古诗文教学实施现状来看,高耗低效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的,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文言文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许多目标和要求难以落实。新课程实施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为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古诗文教学的方法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此,本文拟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问题、策略、效果、反思等几个方面,对预习策略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作初步探讨。
一、问题
1.思想认识。经历了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古代诗文,无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一份遗产。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词、文,又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堪称典范之作。但往往正是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危机”。据笔者调查,目前高中学生普遍认为古诗文难学,又缺少时代精神,学习古诗文除了应付考试外根本没有实际用处。
同时,我们有些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意义也持怀疑态度。钱吕明老师曾说过:“将来从事与古代文献有关专业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的,为了这‘极少数’而赔上‘大多数’是有欠明智的,而继承文化遗产,培养爱国情操等等。也不一定非读‘之乎者也’不可。”有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对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和高考里的“分量不断加重的倾向”感到不满。这种意识势必会影响一部分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活动。
2.教学实践。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字词翻译和语法讲解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在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尝试更多强调对于作品本身的体会、把握,“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使学生得到了相对的轻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但由于目前选拔考试仍侧重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字词句的掌握,日益加大的现实压力迫使教师们只能渐渐置理想化的目标于不顾,转而功利地回归基础,按照《考试说明》选取教学篇目,继续采取“地毯式”讲读,有些还辅以“知识树”“课课练”等来夯实、巩固。
这些做法虽然可以使短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学生苦学厌学,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相脱节,搞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已经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整体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几十分钟的教学,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领略、理解、品味、鉴赏出作品所独具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始终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策略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古诗文的学习价值,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实施恰当的预习策略,对于开发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从具体操作来说,这一策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情境感染,激发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时间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因此对于作为课堂教学前奏曲的预习,笔者首先在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者的主体性与独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课前,笔者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即将教授的古诗文作预热。有时是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播放一点与文章有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在唐诗教学和《史记选读》教学前,分别选取了“唐之韵”和“百家讲坛”的一些片段预先播放;有时是给出课前阅读的篇目,主要是与作者、时代背景有关的一些对历史和现实都有高度敏感和思考价值的优秀作品;对于一些经典篇目,笔者还会利用课间或活动时间朗读甚至背诵片段或全文。这些举措,有时是单独使用,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在“‘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学习前,笔者在课前背诵了其中的《定风波》,播放了赵忠祥朗诵的《苏东坡突围》结尾部分,之后在教室里贴出了自己圈点后的《苏东坡突围》全文。这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感染学生进入了情境。
2.尊重个体,逐步推进。在预热的基础上,布置每篇古诗文的预习任务时,笔者不以具体统一的目标、提纲为要求,也不以练习题作为预习题,而是采取“看是基础,读是加强,写是提高”的三层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决定预习的层级,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充分预习。
具体地说,首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前阅读文本,包括课下的所有注释,从而获得初步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朗读,不仅要读对字音和句读,还要努力读出情味来。通过这样的品读、吟诵,学生加深了对将要学习的古诗文的体会和把握。更高的预习要求是写,做好预习笔记。鼓励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记下自己阅读后概括出的文本主要内容,或者是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包括有疑问的需要课堂上解决的地方,自己所查阅的相关资料等等。
3.及时反馈,发挥自主。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古诗文作品可以寻找不同的切入口,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与学生共同阅读、探讨古诗文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发挥民主,由不同的学情生成教学。
笔者往往将“主要写了什么”“谁愿意读读这一段文字”“请说说你最欣赏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要求”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穿插于学习过程当中,与其他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一起,兼顾到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努力启发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古诗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效果
这些简单的预习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经过预习,学生基本消除了对文本的隔膜感,特别是预习达到二三层级的同学,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如在读李清照的词时,学生写出这样的预习笔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试问’一词里,有多少想象,多少不忍相问的隐忧和急欲知晓的希冀?”“她就像一个荆棘丛中的舞者,每行走一步都需忍受着钻心彻骨的疼痛。但她不能妥协,不能仇恨,甚至不能呻吟。她只好独倚着黄昏里半掩的闺门,静静地落下泪来。”这样的品赏,就超越了那种“写了什么景,有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什么感情”的命题思维式的阅读框架,真正感受到了“诗歌是带着一种兴,带着强大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心灵深处很多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
其次,预习使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为个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保护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他们开始想说、敢说,也会说。“我认为”“按照×××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师参与指导下,学生们不同层次的预习结果在课堂上交流碰撞,与文本对话,构建起了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逐步实现了对文本准确、深刻甚至是有创见的解读。
最为重要的是,预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他们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他们学习的触角渐渐地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努力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寻找更多的资料,部分学生的讨论和研究渐渐深入,不仅对具体释义、句读进行探讨,还对类似于《庄子》里的寓言、韩愈的论说文、王维喜用的“空”字、李商隐的“无题诗”等问题进行探究,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热情。这就从根本上培养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四、反思
在高考招生政策不断调整,语文作为必考科目分值比重不断加大,阅读与欣赏处境日益逼仄的今天,简单的预习策略,实施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埋于题海,挤不出时间读书,或者已经习惯了宁可做一张考卷也不愿意多读几页书的现象十分普遍。而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预习又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进一步拉开了差距。如何更好地提高学习有效性,采取各种调控措施,部分实现分层教学,使整体学习达到最优化,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