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何以超越平庸
2012-04-29郑振勤
教学,作为中小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态,源远流长。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以课程为中介,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对话、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主导者,这无疑是教学优劣成败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当今的中小学教学现状是:敬业、勤奋的教师虽众,但高效、优秀的教学并不多见,反倒是低效、平庸的教学屡见不鲜。故此,超越平庸、创造优秀的教学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呼唤,亦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理想。这种理想何以实现,答案必定见仁见智。笔者在此发表些许拙见,权当引玉之砖。
其一,精准提升教学目标。实践表明,优秀的教学必是目标精当、预设充分、思维活跃、互动良好、生动勃发的教育活动。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灵魂,是教学活动起承转合的核心。教师要深刻领悟《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所规范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及其呈现的教育价值,从实际出发精心提炼、精准设定最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最能发挥教师特长及教学环境、资源优势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设计、实施教学。教学目标应体现全面性、恰切性和发展性——既明确“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标,又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既符合课标、教材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又适合学生课程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既扎实地实施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又恰如其分地注入反映社会、学生发展的新意。
其二,努力践行教学规律。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更加关注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善于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经验,不断深化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以更加自觉地践行教学的客观规律,使教学成为激励、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悟问题解决方法,培养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高效的学习情景,实事求是地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审时度势地运用教学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和逻辑顺序尽可能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规律,以实现教学高效,超越平庸。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尤其要认识“知识与技能”既是中小学生学习内容的主体,是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素质的基石,又是体悟“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切实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就要避免诸如炫耀媒体技术、滥用“题源战术”、牵强“联系实际”、漠视课本价值、削减知识教学等喧宾夺主、违背教学规律现象的发生。否则,教学很难走出低效、平庸。
其三,不懈追求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其生命活力在于创新。不懈地追求、悉心地创造教学艺术是优秀教学的重要特征。然而,教学创新绝非简单地否定、抛弃传统。我们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去审视传统,科学、理性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教学中那些确能反映客观规律的精华,批判和扬弃那些陈陈相因却不合时宜的糟粕。高明的教学艺术,体现在其切实地从教学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从学生学习的基础、经验、习惯、状态等实际出发,创造出清晰的教学思路、顺畅的教学进程;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对话、交流、互动引发认识冲突,激发思维碰撞,促进创新生成,以引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其四,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教学创新是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教学终归是为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服务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教学所肩负的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课改给教学创新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提倡探索教学创新是促进践行教学规律、追求教学艺术向更高层级迈进的集结号,是实现教学超越平庸、创造优秀的进军令。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创新,教师要坚持进行深度的教学反思,树立教学新理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及技术等的改革与创新;更要倾力促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学生思想上扎根,培养其创新能力,提升其创新素养,努力为学生、为国家、为民族创造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