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兴趣 提高能力 发展思维

2012-04-29李少红,周文华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具有“障碍诱趣、多问育趣、多问引趣、多解启趣、操作激趣”等功能的课堂练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兴趣;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57-02

“学无趣,无所谓学”,“乐学、会学、善学”是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首要任务。下面从设计课堂练习的角度,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些方法。

一、障碍诱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保证之一。课堂上,无论是讲授新知识,还是指导复习,为诱发学生兴趣,就必须巧设障碍,创设新的情境,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空间。比如在复习旧知识时,有意识地加入新内容,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从而发生攻克障碍,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口算下列几道复习题:(1)0.75÷5,(2)4.8÷16,(3)6.4÷0.8,(4)4÷8,(5)0.045÷9,(6)3÷0. 15。结果(1)(2)(4)(5)四道题很快就答完了,剩下的(3)(6)没有人选择。这时就要及时引导:第(3)(6)题与其他的有什么区别呢?学生都回答说:除数是小数。看时机成熟便提出第(3)(6)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就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引出新的内容,障碍变成新知,学生不但不会觉得突然,反而会对新知识产生兴趣。教学实践说明,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氛围,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多问育趣,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

鼓励学生多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办法。学生能多问,能追根究底,能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就会觉得学习趣味盎然。例如学生学习“在除法里,不能用零作除数”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这时可要求学生把下列除式写成与之相应的乘式:(1)5÷0=( ),( )×0=5,(2)0÷0=( ),( )×0=0( ),启发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自己研究。结果大多数同学会得出:在(1)中,找不出填在( )里的数,5除以0的商是不存在的;在(2)中,能填在( )里的数有无限个,0除以0的商是不能确定的。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探索,自己解决了问题,这样既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三、多问引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设计“一题多问”的习题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引发兴趣,积极思维,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好办法。例如在教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练习这样的一道题:两筐苹果,甲筐重25千克,比乙筐重5千克,( )?(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学生就开始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甲说:可求乙筐苹果重量是甲筐的百分之几。列式(25-5)÷25=80%;学生乙说:可求甲筐苹果重量比乙筐多百分之几。列式5÷(25-5)=25%;学生丙说:可求乙筐苹果重量比甲筐少百分之几。列式5÷25=20%;学生丁说:可求甲筐苹果重量是两筐总重量的几分之几。列式25÷(25-5+25)=;……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利用儿童的好胜心理,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十多个问题,并加以解答。学生人人参与,探讨气氛浓厚。通过这样的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既激励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多解启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各自发挥,多方探索,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起到了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计算:8×1.25。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动手动脑,就有如下解法:(1)8×1.25=8.8×1.25;(2)8×1.25=(8+0.8)×1.25;(3)8×1.25=8×1.25+0.8×1.25;(4)8×1.25=(8.8÷8)×(1.25×8);……再让学生说出各种算法的依据,最后进行评判,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审美能力。

又如在分数应用题综合训练中,可出示这道题:少林鞋厂计划十一月份生产15600双童鞋,结果头5天就生产了计划的,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大部分学生列式为:30-15600÷(15600×÷5);有的学生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任务。得30-x=15600÷(15600×÷5)。学生的上述解法得到肯定后,再进一步启发:利用学过的分数的工程问题思考,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引起热烈讨论,积极探索,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又列出了下面的几种算式:30-1÷(÷5);30-5×(1÷);30-(1-)÷(÷5)-5;……最后再启发学生:刚才大家把计划的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的简便得多,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单位“1”,列出更加简便的算式呢?经过思考,有的学生终于想出了:30-5÷的最佳解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如此情境下动脑思考,探索多种解题思路,经历了思维上的攻克困难,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从而磨练了坚韧的学习意志,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操作激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能让学生动手的都要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考察,从实物抽象出的图形,先数图形的边数,作出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确定了概念的属性,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具(直尺或三角板)考察平行四边形的边,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各自动手,量量比比,再把学生量得的结果逐条列出:(1)对边相等;(2)对边平行(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也平行);(3)对边相等且平行。接着组织学生讨论,逐条推敲,使表达准确、精练。最后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条作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教学活动的情境中教师简要讲解,肯定学生活动的成果,确定“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作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用这个本质特征加在“四边形”上,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得出的概念结论,容易理解,也记得牢,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