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数学作业更具魅力

2012-04-29田亚密

摘 要: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布置和批改作业,甚至是重复性作业,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为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恶感与恐惧感,让他们真正喜欢数学作业,可通过设计趣味作业、操作作业、层次作业或家长协助作业等充满情趣的、多元的作业形式,增强作业魅力,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作业;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47-02

数学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业布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

一项设计精巧的作业,可以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地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查漏补缺。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教师把作业的最终目的看做是为考试服务,因而总是不厌其烦地布置、批改,其中夹杂了不少重复性的作业,以及用于填充时间的作业,使得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主要表现在:(1)翻抄书本例题的题目多,创新综合的少,学生多被动完成,不求甚解;(2)单纯计算的题目多,内容乏味、重复,而发挥学生主动创造才能的少,且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3)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学生合作交流,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

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恶感与恐惧感,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数学作业。我尝试在作业布置上推陈出新,除了平常的课堂、家庭作业外,我还尝试增添作业的形式和花样,努力让作业不再是“枯燥”的代名词,不再为做题而做题。

一、“我的作业我设计”

“我的作业我设计”是把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性。例如,让学生每周都做一道自己拿手的难题,条件是必须是自己会做的,而且要能准确、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在“每日一题”活动中,指导学生轮流从“我自己的作业”中选出一题考考老师和同学,交流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挑战难题的热情,甚至一到下课几个小脑袋就主动地凑到一起探讨难题,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探究学习氛围。

二、“趣味作业我喜欢”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我设计了趣味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课堂空间得以延伸,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充分发掘。小学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后,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在纸上画出这四种图形,每种都多画几个,然后用剪刀把这些图形剪下来,再拼出各种不同的图画。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他们拼出了小汽车、火车、房子、轮船等漂亮的图画。“画画、剪剪、拼拼”使学生心里充满了一种胜利的满足感。教完“分类”一节后,我让学生回家用分类的方法将家中零散的东西整理好,看看有几种分法,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然后让家长为学生的整理做一个评判。第二天,孩子们满心欢喜地将家长的奖励、称赞交了上来……再如,教完“时间”一节后,我将“中央电视台星期日部分节目”设计成一张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填。并提出问题:(1)小明看完“少儿节目”估计要多长时间?(2)现在是下午3时半,小方正在写作业,她想看“正大综艺”节目,她最多还可以做多长时间的作业?(3)爸爸吃晚饭时,“新闻联播”节目已开播了5分钟,估计他吃完晚饭时是几时几分?这种作业方式一定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最开心的作业。

三、“操作作业我能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对数学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三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5人一组分好,每组准备一把50米长的皮尺。让各小组测量篮球场、羽毛球场、沙池……的面积。交作业时让每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测量方法、过程和计算结果,再评出做得出色的小组加以表扬;学完“年、月、日”后,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自己需要的年历;学了“比例尺”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一些蜻蜓、蝴蝶等平面图形的形状,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感觉;学完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后,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再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要求学生根据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在活动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能力。

四、“层次作业我选择”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精选、设计作业题,在数量上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三年级“二步计算应用题”是本学年的一个难点,在最后复习整理阶段,我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做不同的作业:可以选择书上的练习题,也可以根据应用题的类型自己编题自己做,这样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觉得做应用题是件枯燥的事。教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复习课后,我只布置了一道作业:用一个矩形纸片画、剪一个组合图,要学生仔细看看,图中包含有哪些几何图形?你最多能找出几种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该题融汇了本单元求面积的所有公式,不强求几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思考。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就可以落到实处。

五、“家长协助我快乐”

现在的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能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但很少参与孩子的作业。于是我作了大胆的创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需要家长协助完成。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我要求家长带孩子到菜市场里买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的东西,在称东西时指导孩子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孩子用手感觉一下这四样东西的质量。讲了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后,我发给每个同学一张购物记录卡,购物记录卡上要求学生填写(商品名称、单价、购买数量、列式计算出总价、你给售货员的钱、售货员找回的钱、购物时间和购物地点)。让学生回家拿着这张购物卡和家长一起到超市去买东西。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填好这张购物记录卡。学了“百分数”后,要家长向学生说说一个月来家中的日常开支,包括伙食费、水电费、电话费等,然后让学生进行统计,求出各种开支占总支出的百分比;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节约开支,确定节约开支的重点项目。

这些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的道理,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作业改革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形式的复合体;它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丰富的经历,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