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培养
2012-04-29郑佳梅
摘 要: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限制,反思意识很弱,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往往凭着感觉走,只求答案,不问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学生反思的动机,抓住学生反思的时机,促进学生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57-03
一、数学反思能力问题的现状
(一)学生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大多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只是凭着感觉走,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往往只求答案,不问过程。另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以为基础训练很简单,却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思考方式。
(二)教师
教师在课堂中,一般采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传授正确的知识,力求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新知识,很少以自己的思考过程吸引、启迪学生,不善于运用错例暴露错误的思考,再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师生思维的交流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也没反思的机会和时间,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不想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意识的薄弱。
(三)教材
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的过程很少呈现出来,很多知识都是抽象的,推理也是正确的,因此,学生顺着教材的思路能理解新的知识,但是换个情景,学生往往不知怎么办才好。
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意义
(一)数学反思在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数学反思必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进行数学反思有利于对数学新旧知识的整理、分析和比较,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能真正掌握,构成知识网络。
2.数学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与学习再度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可以调整、提炼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数学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由指向问题的认知转移到指向自身的认知,能使学生更好地评价、调节自身的认知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二)注重学生数学反思,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1.强烈的问题意识。数学反思能力是主体对“问题”有一种敏感性,能主动地形成思维过程,收集有关信息。数学反思能力使主体关心思维的过程以及解题技巧的有效性,形成自我察觉的意识。
2.开放、灵活的思维。数学反思能力使主体对现有的结论和外来的知识及别人的建议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不会盲目地去接受,而是自己思考,有选择地进行吸收,也能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正确的评估。
3.深刻的探究性。对数学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评价、估计各种收集的方法,有选择、最优化地进行处理,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方法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课堂,这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反思的时机。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学生反思的动机,抓住学生反思的时机,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促进学生学会反思。
(一)激发反思的动机
反思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因而,有无反思的动机非常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可以找准时机问学生:“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类似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积极的反思及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如:教学一年级“十几减九”这一课时,大屏幕出示12个风车的图片,问学生去掉9个风车,还剩下多少个风车?学生列式:12-9= 。师提问:12减9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从图上看出来的。生2:因为9+(3)=12,所以12-9=3。师追问: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没有不同的想法,思维只停留在“想加算减”的层面上。我拿出12根小棒(1捆+2根),让学生也拿出12根小棒,从这12里去掉9,再说一说你的想法。等学生动手摆完,大部分都已经想出用“破十法”来解决。生3:从10(1捆)里面去掉9根,10-9=1,1+2=3。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反思,得出了用“破十法”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结果,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反思的时机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思、在探究过程中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新旧知识对比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运算过程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教师可分下列几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程序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时机。
1.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是指学习新知识前,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测量长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量一量”这一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物体作为工具(如铅笔盒、小刀、橡皮等等),去测量课桌有多长。活动结束,让学生汇报。因为我知道在“汇报”板块,会形成多种答案,所以我特意预设了“你们根据自己的工具测量的结果都对,但同样是课桌长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的启发提问,引发学生对活动进行主体反思,从中达成共识:同一长度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就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正确,但是如果工具会给确定物体的长度带来不便,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这样对接下去认识“直尺”及“厘米”便水到渠成。
2.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是指向于当前学习,是对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及过程进行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而课中反思又包括三种类型:联系反思、对比反思、错例反思。
(1)联系反思,即新旧知识有紧密的联系,新知识的获得需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反思、推导出来。例如:在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这样安排教学的:首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想一想怎样能分别把这些图形分出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形状有什么关系?面积是多少?其次在学具中选出两个三角形,你能拼出什么图形?三角形的选择有什么要求?结合刚才拆分图形,你能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吗?最后出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明你的计算方法对它也是适用的吗?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活动中,发现了什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通过亲身体验、反思获得了思考模型。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活动的能力。
(2)对比反思,即在对比中反思,从而更深刻地获得新知识的反思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用下列每组的三个角:①90°,30°,60°;②70°,65°,45°;③110°,50°,20°;④100°,40°,30°;⑤80°,70°,60°分别画成一个三角形。对于①、②、③组,学生很快就画成了三角形,而④组和⑤组,学生无论如何也画不成三角形。这就促使学生反思:怎样的三个角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究竟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自觉地进行反思,得出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规律。
(3)错例反思,即对当场反馈的
错误例子或教师提供的学生容易出
错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反思。例如:在
教学图形的拼组时,练习中出现:(如
右图)图形有( )个小正方体组成,有学生填这个图形有6个小正方体组成,于是,我把这个错例拿来让学生思考: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数图形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经历了对错例的反思及热烈的讨论,找出了出错的原因,印象深刻,在以后的练习中应该不会再出这样的错误。再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上、下”这一课时,出示主题图:南京长江大桥——上面是汽车,中间是火车,下面是轮船。学生虽然有“上”、“下”的知识基础,但对于“上”、“下”的相对性了解还不深。所以我先提问:火车在轮船的( )面?学生异口同声:火车在轮船的上面。接着,我故意指着图上的火车说:火车在上面。显然,学生注意到了我这句话是错误的,他们很激动地跟我说:不对不对,火车只是在轮船的上面,它没有在最上面,不能说“火车在上面”的。于是,我表扬了他们:你们真聪明,能纠正老师的错误,是呀,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但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我们在说位置的时候,要注意它的相对性,要说清“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学生通过反思,能对我的错误进行纠正,那他们对 “相对性”的知识肯定是掌握了。
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即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对学习的经验和学习的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的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怎样的加法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乘法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反思,促进主动学习的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反思伴随着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反思能力。
(三)传授反思的方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学生自我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数学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自我提问。让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的过程中,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考。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自我总结。当解决了某个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割补法推导出来的。这样,自我总结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普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四)开展数学反思活动,养成反思习惯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前提。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小学生的依赖性和可塑性强,教师必须经常性地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样经常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复深层的思考,不少问题已经能够轻松解决或者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不能自行解决的,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讲,学生就有目标地积极地听课,从而得到听课效果事半功倍的成功体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反思学习的良好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定会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数学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