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在课堂生成中
2012-04-29李永梅
摘 要: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中,不少老师为开发课程资源大伤脑筋。其实,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生成中,只要留心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它们转化为语文教育的资源、素材,营造一个学习语文的优良环境,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资源;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36-03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次发言,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细节,只要我们留心,都可能成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学习语文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语习文。
一、资源在“意外”中
本是一节语文讲读课,教师走进教室,发现黑板被同学们用湿帕子擦得白一块儿、黑一块儿的,教师拿起湿帕子准备擦黑板的瞬间,一个念头萌发了。
师: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你都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黑板就像一张大花脸,脏脏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师:说得不错,把此时的黑板比作大花脸。(板书:大花脸)
生:我觉得此时的黑板好像在哭泣──谁把我弄得这么脏?快替我洗干净,我很不舒服。
师:想象得真好,把黑板的样子想象成人在哭泣。(板书:哭泣)
师:你们来研究一下,黑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学生们思考后,踊跃发言)
师:究竟怎么把它擦干净呢?看老师示范。
(教师很认真地把黑板擦干净)
生:黑板好像在冲着我们笑呢!
师:谁来试试?
(学生们踊跃举手)
师:谁观察得最仔细,就请谁来,好吗?刚才你们观察到老师的哪些动作?
(就这样,这位教师把原本已经准备好的讲读课上成了语言训练课。)
学生没有把黑板擦干净,这是个“意外”,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很容易从眼前晃过,谁会想到用它来作为课程资源呢?这位教师用慧眼捕捉到它,巧妙地设计有声有色的活动,在活动中把语言文字训练层层推进与落实,体现了浓厚的语文味,让资源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许有人认为此案例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浪费了时间。试想,我们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吗?当然不是!一篇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在全国小语界知名的韩兴娥老师,从学生上三年级开始,就组织他们用两星期的时间学完课本。其余的时间,通过有计划地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班学生不但成绩遥遥领先,还表现出很好的发展潜质。所以,我们应该看清语文教学的本质,用长远的目光看语文教学,不但做课程资源的执行者,而且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二、资源在“误点”中
有一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于是教师便抓住了这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兵士看时一定是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很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生:老师,我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时”——东南风。
生:老师,我想我绝不会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教师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化处理,让其他学生予以订正了事,而是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捕捉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师生生命互动的“流程”。
三、资源在“交锋”中
课堂上,在师生、生生对话互动中,有师生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等不断交流、碰撞,新的课程资源便在交流、碰撞中闪现。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在学生交流“路上见闻”和“外洞特点”后,准备交流学习文章的重点内容——“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的特点”。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孔隙的特点是很小!
(教师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
生:(声音响亮)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转过身来,略带疑惑)请说!
生: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
(教室里顿时像煮沸了的水。“啊?”同学们声音大小不一,却都充满了惊讶!)
师:(怔了一下,随即满含赞赏面向全体学生)孩子们,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读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看来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再来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
(学生们情绪高涨,立即投入到探究中。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言。)
生: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生:我反对,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刚才我查了字典,“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缝儿”,而这里的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师:你查了资料,说明有依据,很好。
生:我也认为很大,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从“虽说……可以……”中看出作者也认为孔隙是很大的,容得下小船嘛,平时我们见的孔隙都很小呀!你看我钢笔帽上这个孔隙。
师:有道理,把平时的观察和课文联系起来理解。
生:(声音洪亮)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很小才对。课文前面告诉我们,外洞容纳1000人开个会都不觉得挤,而孔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小船里的人都必须仰卧着不动才能进出,孔隙和外洞相比实在太小了!
师:真聪明!上下文联系起来想。
(学生们的表情发生很大的变化:先前的惊讶、疑惑全消失了,脸上写满自信,水汪汪的大眼睛闪动着,若有所悟地望着教师。)
师:由此可见,大与小是——
生:(脱口而出)相比较的!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真没想到你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探究出这样深刻的道理。你们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
生:我的钢笔短,尺子长。
生:尺子短,黑板长。
师:对,长和短也是相比较的。像这种就是相对反义词。
生: 我个子矮,妈妈个子高,可妈妈和爸爸比,妈妈又矮,爸爸高。高和矮是相对的。
关于金华双龙洞的孔隙之小,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这节课上居然被一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质疑了。于是在这样一次次论争中,孩子们的探究能力、思维的敏捷性、辩证的观点、求异批判的精神、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乃至灵性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独特的心灵世界,我们应小心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甚至要有意地营造争论、辩论的氛围,让孩子们的思想在“交锋”中增长智慧。
四、资源就在“习以为常”中
请大家看两个《五彩池》导入部分教学的对比案例。
教师甲: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都去过哪里呀?
生:我去过青岛。
生:我去过少林寺。
生:……
师:你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五彩池。
教师乙:同学们一定都喜欢旅游,跟大家说说,你去过什么地方?
生:北戴河。
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我去过北戴河。
生:我去过上海。
师: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上一个词吗?
生:我去过繁华的城市上海。
师:瞧,添上一个词,就把“上海”的特点说出来了。
生: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
师:很好,把“风景如画”换一个词,你还会说吗?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师:好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嘛!
生:我去过道教发源地武当山。
师:你连武当山是道教发源地都知道,真了不起。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能增长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到神奇的五彩池去看一看吧!
同样的一篇课文的导入,同样“习以为常”的谈话方式,第二位教师却把谈话变成了一个小型的语言训练,在不知不觉的聊天中,教孩子们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表达得更生动,更精彩,这才是语文课。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人都在为开发课程资源大伤脑筋。其实,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在40分钟哪个不经意的“生成”中,它像个小精灵,意想不到的时候来,稍不留神随即远去。让我们丰厚自己、磨炼锐眼,课堂就会在我们细心的捕捉中变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