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
2012-04-29王云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探讨中国传统礼仪在尊师重教层面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呈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先生和弟子之间的礼仪规范,揭示传统礼仪对当代师生关系重建的影响,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建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尊师重教;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07-04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有一个颇令人称道的特点——其细致到位的宫廷礼仪场景让观者眼前一亮,原来古人在礼仪方面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女子婉约、男子内敛、行为有度、举止有礼。其实,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考究的批判的借鉴,对当代国人素质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会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于西方人眼中的礼仪——根据民族或地域差异而区别的风俗,在中国人眼中,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注重礼仪教育,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在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学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还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之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等。关于“礼”的具体内容,《礼记·曲礼》中有明确的规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说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①,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②。由此,礼的起源很早,它的产生不仅在文字出现之前,而且完全应该在人类成型的语言出现之前。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文字为何物,但却有着他们自认为合理的礼仪。自远古至殷商,礼仪便是一种全民性的原始礼仪巫术。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逐渐演变成社会的行为规范。
中国素来崇尚礼仪,特别是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他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这里强调了“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精神及其行为规范的就有三部之多,通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儒学另一大家荀子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南宋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学规》,对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
礼仪文明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礼仪教育,也就突出了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的尊师重教。《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的就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才能使人重视学习。在古代社会,尊师重教思想十分深刻的,《吕氏春秋》中《尊师》篇云“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古代,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先生和弟子如何相处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一大学问,探讨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为当代师生关系的重塑提供了范本,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为人,重视道德的培养,重视师生间的传承,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拿“教”这个字来说,它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作,表示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孩子,孩子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这表明“教”的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③这个“教”字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生的教学状态及师生关系,敬师如父,尊师重教。老师是礼仪道德的化身,弟子必须绝对服从,绝不允许有人怀疑、非议甚至是背叛老师。荀子曰“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就是说发言论的时候不赞颂老师就是不敬,做教育的时候不尊崇自己老师就是背叛,不敬和背叛老师的人,贤明的君主是不会举用的,朝中的士大夫就算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和他说话。又曰“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修身》),由此可见,对待先生的言行举止上,弟子要以敬为先,因为在中国古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把教育视为立国立身之本,并且逐渐形成一套尊师重教的礼仪风俗。
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从弟子方面说,就是尊师重教,敬师如父。在中国古代,作为学生,跟从老师学习首先要举行拜师仪式,这既是一种对师生关系的认可,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古代拜师礼仪很复杂,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投师帖子。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弟子会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感谢师恩等等。古代拜师礼仪虽然复杂,但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程序下,彰显了中国古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而旧时的书院,在建校或开学之处,都要举行“释菜”、“释奠”之礼,以祭祀先师先圣。“释菜”,就是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释奠”,是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这种祭祀礼节表示“为学,尊师在前”,表明自己卑下恭谦、诚心学习的心意。也有的地方是送青菜和豆腐,以“一清(青菜)二白(豆腐)”赞颂老师的高尚道德。尊师辞世,学生要参加为其举行的丧葬活动,并且要为其守丧。圣人孔子去世后,学生们在其坟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后,才悲痛离去,而子贡不忍离去,又独自为其守了三年,可见一斑。
在日常生活中,要敬师如父。古代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吕氏春秋》曰“事师之犹事父也”,古有“往教不化,昭师不化”之说,学生求师学习,必须恭敬卑听,犹如颜回事孔子“如愚”而“不违”,“犹曾参之事父”一样,老师会“尽智竭道”,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弟子,这也要求弟子要像在家中侍奉父辈那样,在生活等方面照顾服侍老师。据《唐会要·皇太子见三师礼》载,唐太宗李世民教育他的儿子说:“汝之事师,如事我也。”在那个时代,统治者对待先生尚且如此,在平民眼中,先生的地位可见一斑。
最后弟子要继承和发扬师业,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点,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墨子的学生以后在政治上有了一定的地位后,就会推行老师的主张,继承师业是古代社会尊师重教的一种重要表现。
而作为老师,也要有一定的礼仪要求,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古代的尊师思想并非是一味唯师是尊,而是有一定条件的。儒家思想认为老师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角色,所以提出了选择老师的严格标准。荀子曰“师术有四,而博学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可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仕》)。从教师方面说,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要求,这几个要求是作为老师受人尊敬的必要条件。
首先“师要有德”,作为传统儒家文化赋予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其创始人孔孟那里就已经被强调过,德高望重是为师的重要条件,“师道尊严”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理念。孔子的为师之道在《论语·宪问》中有很明确的阐述:何为师,“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看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必须是有爱心的人,为师之道在于仁也!“师者,人之模范也”。荀子也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即只有具备了善良的品行的人才可教育他人。可见,古人所说的先生具有的仁、爱、善是为师的重要条件,教师是道德教化的楷模,师德的存在是教师教育他人及其受人敬重的重要前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老师身正,在思想行为上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的求知心和学习效果都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其次是“师要有道”,除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外,教师还得有一定的知识涵养,严于治学。《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段话认为促成“敬学”的根源在于“道尊”。就是说,只有教师严于治学,才能获得崇高的地位。教师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三是“教师之严”,为师之道,以严为尊。所谓“严师出高徒”,这里的“严”则是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的严谨,与古语不同。古时的荀子和《学记》都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的必要条件,认为老师必须要有权威,使学生绝对地信服和服从老师,这种强制性的权威是古时的封建阶级的意志的反映,其结果造成唯师是从,人云亦云的局面,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因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古云师道实在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认为师如荒谬,不如叛之”(1933年6月18日给朋友的一封信),其实鲁迅不是一味地反对先生的权威,而是反对强制性的权威。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但是这个权威应该是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博学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教学思想确立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这一点对于当代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无论在古代或现在,秉承师生礼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和学都是大有益处的。
现在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老师只是单纯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讲完课后立马走人,而有的学生也认为自己爸妈出钱供自己读书,你耐心教我是理所应当,这种缺乏责任心,互不理解的现象导致了师生间的感情疏远。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教师也认为现在的学生太过反叛,师生间互不尊重,直接表现为当代师生礼仪的缺失。
纵观现时的中小学校以及大学校园,学生甚至是老师礼仪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是校内见到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都很少见到。问其原因,有的学生说太熟悉或害羞,其他同学不去做,自己做了反而觉得怪异。而老师对这一点也是见怪不怪。现在的大学校园甚至远不及中小学,在老师的教学课堂上,睡觉、看小说、发短信、听音乐的学生比比皆是,有时学生之间相互讲话的声音几乎掩盖了教师的讲课声音。对于这一现象,老师的反映很是无奈,你听不听无所谓,睡觉、看小说都可以,只要不讲话、不打扰到其他听课的同学,老师已经是很感激的了。记得前段时间网上盛传了一张照片,是关于某大学的上课情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背身于黑板解题,而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零星不到5个学生,其中还有玩手机的。老教授的耐心隐忍与年轻学生的散漫不专心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让人心寒。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师生礼仪的漠视程度已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现在而言,好的学生要懂得东方文化里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学生和老师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好的老师和学生是互相汲取能量的。
由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不同于古代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像是一种伙伴关系,通过二者沟通对话“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而孟子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师生的教授过程是“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知后觉”的过程,其后韩愈在《师说》中继承并发扬了孔孟在师生关系上的这一民主的思想,否定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提出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师亦无完师,正如韩愈所云,老师和学生只不过在闻道上有先后,在术业专攻方向上的不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后人总会在接受前人创造的丰富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教师不仅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事立身之道的人。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们在读什么、听什么、想什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因为不同于古代中国,处于信息时代,教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被视为是某种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只需传授这一知识即可。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不跟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步伐,很快会丧失在学生面前的优越感和权威形象,难以胜任教师这一角色。教师要有责任心,有爱心,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耐心,不能讽刺和打击,要以人为本,从心理和感情上加以疏导。而古语里的先生,是骨子里的儒雅和端庄,作为当代教师更应该通过自身的行动,去感化、教育、带动学生,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
对于学生,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实中存在这种问题,家长只在乎孩子的生活起居质量和在学校里的成绩排名,忽视了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与不懂礼节有关,所以要从根本上重视礼节教育。在学校,也应该给学生开设礼仪修养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师生礼仪,学习礼仪规则,表现出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也应该打破心理障碍,信任尊敬老师,把老师当做朋友,可以与老师多交流学习甚至是生活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的师生状态。
只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活动得到快乐而有效的开展,纵观中国历史的师生礼仪,也许有的规矩太过偏激,实在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社会,但古时候的尊师重教的精神,还是可以感染到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像“释菜”的含义,远远超过了菜本身的价值。给先生送点菜,一是从心理上表达了弟子的敬师之情,二是从行动上关心先生的生活,小小的“菜”便成了连结师生关系的纽带。
从总体上说,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信息时代的教学:问题和新前景》,荷兰教学人员总工会和国家教学计划制定研究所1994年3月提交的报告)。
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我们今天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是如何将文明的火把提交到下一代的责任。
注 释:
①③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②段玉载.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孙丽丹,张东娇.论现代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3]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2,(1).
[4]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黄仁贤.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