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

2012-04-29杨智李森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民国职业教育

杨智 李森

摘 要 民国初年,教育与职业不沟通成为职业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职业指导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式被职业教育界寄予厚望而引入我国,这一时期的职业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注重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注重调查职业状况和学生个性,采用多种实施方法,对民国时期的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民国;职业指导;职业教育;人职匹配;职业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71-05

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从此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一系列辱国丧权条约的签定使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羸弱的原因是实业不发达,由此,“实业救国”思潮应运而生。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然而,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兴的“舶来品”,引进初期在师资、设备、课程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加上教育与职业不沟通以及普通中学忽视职业教育等原因,致使大量学生毕业后闲置于社会。鉴于此,大批教育家和爱国人士开始提倡在国内推行职业指导,以解决教育与职业脱节的问题。“职业指导”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从职业指导的实施来看,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治春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曾邀请伍朝枢、王正廷等社会名流赴校演讲,并让学生填写志愿作为分科的依据,开启了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的先河。191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教育与职业》第15期创办了“职业指导专号”,介绍和研究职业指导,吹响了普及职业指导的号角。192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分设职业指导部,标志着专业职业指导机构在中国正式成立,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为职业指导在中国的开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职业指导内涵的界定

内涵的界定有助于职业指导的推行,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职业指导发展的方向。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主要从两个层次展开:对国外职业指导概念的移植;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来界定职业指导。

从对国外职业指导概念的移植来看,具有代表性的为美国工业局为职业指导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指导并非替人找寻位置,或是只在帮助人选择一种职业,职业指导的职务,并且要使做父母的对于儿童职业有一番考虑,详细审查儿童的兴味如何、能力是否胜任和选择最相宜的职业,决定之后,再去想用哪种步骤以获到职业的预备。”[1] 定义超越了一般把职业指导作为学校专利的局限,而是把职业指导作为一种全社会的事业来抓,把社会作为职业指导开展的主体,这种定位有助于全社会都来关注职业教育。

国内对职业指导的界定主要从四个维度来展开的。第一是把职业指导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开端于小学时期之职业陶冶,完成于毕业后的服务指导。”[2] 第二,从目的的角度而言,职业指导的目的有三:“一是使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互相关切;二是使各人得尽力于其天性所最适宜之职业,而各致其最大效力于社会;三是使社会上对人之需要与个人对于社会之需要互相适应。”[3] 第三,从功能的角度而言,有学者认为“职业指导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事业,根据各种职业之知识,及各个人之才性、兴趣、家庭状况,以助其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谋得职业以及得业后之稳定与进步。”[4] 第四,从职业指导的任务来看,“职业指导有时虽然要做那代人寻找职业的事情,但他的重要任务,却在根据相当的知识,以努力获得选择职业的智慧。”[5] 从理论上看,把获得职业智慧作为职业教育的任务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向,但是,在民国民众普遍文化、经济及通讯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要使学生获得选择职业的智慧,难度很大,即使获得了这种智慧,也无法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职业。

综合民国时期对职业指导内涵的界定,职业指导事实上就是指以在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士为对象所进行的择业、就业方面的指导,其基本目的在于提升指导对象在择业、就业以及专业等方面的智慧,最终达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二、开展职业指导必要性的探讨

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产生必有其产生的缘由,职业指导也不例外。民国初期职业指导的探讨主要缘于民初教育与职业脱离的现状以及大批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对国外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引进和介绍。民国学者对职业指导必要性的探讨,主要是从教育与职业的沟通,普通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以及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三个维度展开的。

(一)教育与职业的脱离呼唤职业指导

民国初期,中国的产业开始从传统型向现代化产业类型转变,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现代农业在国内开始兴起。以此为契机,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被视为能够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职业学校从1912年的425所发展到1916年的525所[6],四年间增长了100所,这在百废待兴的民国初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从整个教育发展来看,清末以来班级授课制的引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尽管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受传统的“读书入仕”观以及“重文轻实”观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就读于职业学校,即使读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也都不情愿从事技术类工作,造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脱离,为此,教育界认为要解决教育与职业脱离的境况须依靠职业指导。如有学者认为:“从大学、中学、专门学校(注:如农业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有了很高的学识,而无业可执,流为高等游民的指不胜屈。即使有少数人谋得位置,总算有了职业,然而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他的职业还是走门路说人情得来,并不是教育之力。教育不是形同虚设么?补救方法惟有实施职业指导了。”[7]

(二)中小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脱离呼唤职业指导

民国初期,深受传统“重文轻实“观的影响,普通学校毕业生都试图去挤升学的独木桥,而对职业教育不屑一顾,导致大量新兴的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紧缺大批的技术工人和专业管理人才,而大量的毕业生却赋闲于社会的现象。另外,当时职业学校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完全无法满足实业发展的需求[8]。有学者把上述情况的出现归结为职业指导的缺乏,并认为“中学是为学生升学而设的,而实际上中学生却不是个个皆能升学的,那么,不能升学的学生怎么办呢?这是教育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学方面(高级小学也同样),一定要有升学指导。”[9] 事实上,升学的毕竟是少数,“除确立升学者外,其他应根据指导的结果预先安排,或是初中毕业以后,指导其升入某高一级职校,或是在初高中二年级时,即为之设法分出,加以职业训练,以使其毕业后,储备好就业技能。”[10] 然而,这只是学界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期望,而落实此期望的途径为职业指导。

(三)实业界呼唤职业指导

实业界属于职业教育的用人机构,实业界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以及评价是推行职业指导的另一个原因。民国初期,实业界对职校毕业生的评价为“脾气大,眼光高,不耐劳苦等为多数学生通病”[11]。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传统文化中对技术的歧视外,学者认为职校的教育内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人员强调必须在职业教育中加强职业指导,改变学生漠视技术工作的观念,训练其良好的工作技能,养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使学生乐于自己的职业,同时也使实业界乐于接受职校学生。

三、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的实施策略

(一)职业指导的原则

职业指导是一种职业教育活动,对象是人。职业指导的开展必须以人和社会为出发点,遵循一定的原则。刘湛恩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职业指导的原则:人人当有职业;凡属正当职业,皆可服务社会,发展才能;职业指导包含指导青年选择职业、预备职业、从事职业、改进职业;青年们选择职业,当根据本人的特性、兴趣、志愿、环境;职业指导员的责任,乃在讲明原理,指导门径;职业指导应采取科学方法。

(二)建立职业指导机构

由于职业指导已经超越了专门的职业教育范畴,而且把中小学生也纳入其范畴,因此,职业指导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对于社会方面,除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以外,各地还要成立职业指导所或介绍所,职业指导所除进行职业指导外,还负责产品的推销工作。

(三)调查职业状况

调查职业状况有利于更好地达到人职匹配,内容包括调查职业的功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调查表格对各地的职业进行调查。调查表格的内容应包括机关名称、地址、经理人姓名,这有利于后来的联络。表格的主题内容包括:本业的分类、职工的数目、每日工作的时间、薪俸、本业趋势发达否、职业的性质、职业的环境、需要的职业训练、职业的前途、调查者的意见。这样的全面调查为职业机构和学校的设置科目、教学重心以及培养学生何种能力等安排提供依据,有利于实现职业与教育的沟通。

(四)研究学生个性

“举行职业指导时,应以学生个人为本位。个人的性质各别,嗜好的职业也自各别,指导员须特别注意,以为指导的根据。”[12] 根据民国学者的观点,研究学生的个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亲友评判。生活在周围的人最能了解生活习性、兴趣等,但是这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只能作为参考。二是学业成绩。成绩显示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基本功以及该生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把它作为个性研究的依据,有一定的合理性。三是智力测验。这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测量学生智力的方式,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以按照智力高低分出某人大致可以从事什么职业,比如,医生、律师等需要智力较高的人去做,而车夫、木匠等大部分用体力的职业,智力低些也无妨。但在测验实施过程中,测试者必须对测验本身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测验的结果尽管可以确定某人的智力属于劳力或劳智的范围,但是并不能具体确定适合什么职业。四是职业特性测验。这是根据职业对人特性的要求来确定人是否适应某一职业,比如,医生需要迅敏的辨别力,律师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和口头辨论能力,这样的测验在单纯的智力测验基础上更加具体。五是本身分析。本身分析主要通过职业自审表来施行,职业自审表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个人的历史(包括家庭的、学业的、关于健康的、关于社交的)、个人环境与志愿、个人兴趣、个人特性。在实施调查前,要使学生明白如实填写对自己的好处,同时,测试者必须申明确保学生的隐私不外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把以上几项方法综合起来衡量,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五)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传统课堂上的传授与讲解,“教员在上课时,利用讲解,处处把择业的原理,暗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心领神会。”[13] 开展职业指导知识培训,把职业指导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在今天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可以尽量从公民课程中挤一点时间,增加课时量。

其次,从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必须组织指导对象深入实地进行参观、访问。例如,指导员联络学生,每月集会一次,讨论种种职业问题,并随时率领团员参观本地的各工厂及各大机关。参观之前,指导员要介绍参观过程中的职业概况。参观后,要作报告。举办一星期职业运动,就是选择一个适宜的星期宣传职业知识,这种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社会的关注。

第三,请职业界知名人士进行讲座。例如,可以请职业界有名望的成功人士演讲职业发展所需的智慧、特别品性以及前途和希望。同时还要鼓励阅读关于职业的书报,如伟人传记、各业报告、择业原理、定期刊物。对特殊的个体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必须的。学校还要经常和离校学生保持联络,为不能适应某一职业的学生继续介绍与其特性相宜的工作或者指导其接受职业补习教育,以求改进。

四、评价与思考

(一)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对社会的影响

民国初期,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表面看是一个教育问题,事实上它的影响力已经超出教育范围,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首先,从观念层面看,民国时期人们“重文轻实”思想特别严重,认为职业教育是“饭桶教育”。尽管因为生计,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职业教育风,职业教育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多数人思想上仍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职业指导以树立职业平等的思想为己任,以职业服务精神为归宿,加速了人们职业教育观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一把开启人们认识并接受新生事物的钥匙。其次,从职业指导的终极目的来看,是要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良好的人职匹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引进职业指导后,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大力提倡和各界社会人士的支持,组建了一系列职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和职业不沟通的问题,并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与职业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对整个教育界的影响

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个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而民国之前国内几乎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民国初年,研究人的学科才从西方引进,国内逐渐开始关注人的发展,大量心理学译著、心理测量表陆续引进,而职业指导正是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规律的,因此可以说,职业指导在国内的兴起促进了国内教育界对人的个性特质的研究,加速了心理学科的发展,为普通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学科基础。其次,职业教育是由实业教育演变而来的,最初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仅仅限于职业学校内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作为对立面而出现的。虽然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它的范围却包括中小学、职业学校、补习学校的学生以及社会青年等,涉及整个教育系统,泛化了职业教育的概念,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融合,有利于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对职业教育界的影响

从职业指导的范围来看,它与职业学校、职业补习教育同为职业教育的一分子,隶属于职业教育,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超出了狭义职业教育的范围,进而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之中,职业陶冶、升学指导、就业指导与职业介绍等都属于它的范围。但是在社会职业数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情况下,职业指导原本实现“人职匹配”的理念成为空话,但其活动促进了社会对职业的尊重,提升了职业教育在教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从直接移植到逐步与国情相结合,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同时也不乏成功的地方。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辅助作用。首先,职业教育只是单纯就教育论教育,缺乏实际的调查,基于职业指导而引进调查社会职业的做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其次,职业指导以心理学为依据,在普通教育系统内进行职业陶冶以及升学指导等为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人们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比如,职业陶冶关注职业服务精神的养成,从观念上解决了职业教育遇到的难题;个性的研究为学生进入何种职业提供了职业依据,同时,在个性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综合考察方法(如亲友评判、职业特性测试、本身分析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个性研究的准确性。

(四)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的缺陷与不足

尽管职业指导对民国时期社会和教育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师资问题。“职业指导及升学指导的人才,当然要由大学、师范学院、师范学校负责去培养训练”[14],这是不错的选择。但受到“读书入仕”观念的影响,此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否愿意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还值得探究。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统计学等方面知识。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基不扎实,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培训,难免造成人才不合格。另外,能胜任此类人才培养的机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指导人才缺乏,影响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二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施行机构还极有限,只限于几处介绍所或指导所”。而职业指导工作还是注重介绍方面,而纯粹指导从简,没有完全开展,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两个:缺少专门人才,青年没感觉到需要职业指导。因此,培养人才和提倡宣传,都很重要。测量工具。从人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是以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因此职业指导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须以此类学科为依据,对指导对象开展个性、兴趣等方面的测验。然而,当时此类学科在中国还只处于引进阶段,导致了学者所描述的现象,即“关于职业指导技术和工具,近来虽已有所增加,但是进展极少极慢。没有技术和工具,工作的效率极受妨碍,所以今后对于工具,如心理测验、技术(如各种手续、格式)都应多加研究。”[15]

参考文献

[1][5]卫士生.职业指导概说[J].教育杂志,17(1):2.

[2]曹伯权.初级中学实施职业指导之计划[J].教育杂志,17(1):1.

[3]沈达时.教育与职业指导[J].教育杂志,17(1):3.

[4]盛振声.职业指导是什么?[J].教育杂志,17(1):1.

[6]杨智.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59-160.

[7][12][13]刘湛恩.职业指导的具体计划[J].新教育,9(1、2合期):323,329,342.

[8]谢长法.民国初期的职业指导[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8):55-57.

[9][10]江问渔.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展望[J].中国建设,3(4):107.

[11]潘文安.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J].教育杂志,17 (1):1.

[14]江问渔.今后中国职业教育究应如何改进?[J].中华教育界,2(9):50.

[15]何清儒.战后两年来的中国职业教育[J].中华教育界,复刊2(2):26.

Comment on Vocational Guidance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YANG Zhi, LI Se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un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vocation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needing to be solved immediately in the are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us, vocational guidance being a new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been expected to bring about significant impact. During this period, vocational guidance insisted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people firs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stablish professional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guidance, paid attention to investigate the state of vocational and students individuality, adopted multipl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Republic of China;vocational guid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ching of people and vocation; vocation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民国职业教育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