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上海的歌词作家

2012-04-29贾立夫

上海采风月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乐歌李叔同填词

贾立夫

上海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国际通商口岸,各国列强纷纷在此瓜分租界,随着洋人的流入,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也融入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成功,大批侨民再次进入上海,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引入课堂,产生了我国近代歌曲。那时的歌曲是选曲填词,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沈心工,他们当时都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寻根溯源,他们是上海乃至中国歌曲创作第一批词作家,是中国歌词艺术的开创者。

谈到歌词创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生于一个富有的盐商家庭,自幼熟习书经,同情康有为的变法维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来上海,寻求心中的梦。1901年秋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师从蔡元培先生。1905年东渡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创办《音乐小杂志》。1911年春,李叔同受聘担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习,翌年,受聘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培养了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潘天寿等一批音乐美术人才。1918年剃度出家,法号弘一。李叔同生前创作了很多填词歌曲,如《祖国歌》(根据民间乐曲《老六板》填词而成)、《送别》(根据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大中华》(根据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玛》填词而成)等歌曲,无不洋溢着爱国情怀,影响甚广,传唱不衰。与李叔同一样,沈心工也是我国歌词创作的开先河者。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学堂歌曲作者,音乐教育家。他原名庆鸿,心工是他的笔名。他的家庭原是名门望族,父辈时家道中落,他只得靠教书维持生计。1897年南洋公学创办,他考入该校学习,1902年4月东渡日本,学习音乐并创作乐歌《体操一兵操》(即《男儿第一志气高》),旋律是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这是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也是我国近代第一首歌词作品。为此,沈心工被尊为“学堂乐歌之父”。回国后,他在南洋附小任教,同时创作乐歌,创作了《小兵队》《黄河》《同胞同胞须爱国》《革命歌》等180余首,其中160首采用欧美和日本的民歌、民谣填词而成。还有一位歌词大家,叫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江苏省江阴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小聪慧好学,成绩优秀。由于战乱,生活无着,早年他带着二弟刘天华(后来成为我国二胡大师)来到上海,做过演员、编剧、编辑,搞过翻译,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引导下,走上文学革命的道路。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创作了各类小说,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终于声名鹊起,被陈独秀看中。经推荐被北京大学破格录用,担任该校预科国文教授,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当时,他的学历只是中学肄业,竟然收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1920年2月,北大校长蔡元培保送他赴英留学,留学期间,他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脍炙人口的情诗。随后,诗歌被谱成曲,作曲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大家,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同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这首歌最早由百代唱片公司制成唱片,斯义桂演唱。此外,刘半农还有诗集、民歌集(采编)及语言学方面的专著。

另一位歌词大家现在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年可是赫赫有名的,他叫韦瀚章。韦瀚章(1906—1993)广东省香山县人。1929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先后担任上海国立音专教师,商务印书馆编辑,上海沪江大学教授。在上海音专期间,他结识作曲家黄自。当时,黄任教务主任,韦是注册主任,两人遂成莫逆,合作写了一批团结御侮的爱国歌曲《九一八》《旗正飘飘》《思乡》《春思曲》等,1934年(一说1932年)他又与黄自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一生写歌500多首,是我国一代歌词大师,我国“歌词”和“清唱剧”两个专用术语,均由韦瀚章创名的。1950年定居香港,逐渐淡出词坛。

与以上几位大师相比,田汉更为人们所熟知。田汉(1898—1968)湖南省长沙人。19岁随同舅父赴日留学,1922年回国,在上海中华书局当编辑,在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任教。1930年前后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组织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央文委委员,兼左翼联盟党团书记。在这期间,他写了《扬子江暴风雨》《名优之死》《月光曲》《丽人行》等有影响的戏曲和话剧,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歌词。1933年田汉结识聂耳,两人多次合作,先后写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梅娘曲》《义勇军进行曲》等14首歌曲。此外,他还写了《夜半歌声》《热血》(均冼星海曲),《四季歌》《天涯歌女》《垦春泥》(均贺绿汀曲),《新闺怨》(王云阶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流传最广,建国后被选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于1968年含冤离世。

与田汉一样,安娥也是一位剧作家、词作家。安娥(1905—1976)河北省获鹿县人。20岁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在陈赓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受组织派遣,她曾担任国民党中统驻上海特派员杨登瀛的秘书,将杨(杨也为中共工作)的重要情报呈交中央特科。抗战时期,安娥以战地记者身份赴战区采访。1946年回上海,在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执教。建国后调往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创作员。她写过话剧、歌剧、童话剧和戏曲剧本,写过大量的歌词,知名的有与聂耳合作的《卖报歌》(1933年),与任光合作的《渔光曲》(1934年)、《抗敌歌》(1934年),抗战期间,与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60军军歌。她还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作家。

上个世纪初开始,一大批知识分子汇聚上海,在“五四”进步思想和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下,许多著名诗人纷纷加入到歌词创作队伍,他们是:塞克、徐志摩、戴望舒、范烟桥、陈蝶衣、关露、任钧等,如:塞克的《救国军歌》(冼星海曲),徐志摩的《山中》(陈田鹤曲),戴望舒的《秋天的梦》(陈田鹤曲),陈蝶衣的《香格里拉》(黎锦光曲),关露的《春天里》(贺绿汀曲),当时都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一些作曲家自己动手创作歌词,也给乐坛带来清新的空气。他们中有麦新的《大刀进行曲》,有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有黎锦晖的《可怜的秋香)),有陈歌辛的《度过这寒冷的冬天》等。这里还要补充几句,黎锦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创作了很多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流行歌曲,他创建的明月音乐社,培养了周璇、白虹、王人美、黎丽丽、黎明晖等一批著名歌星、影星。黎锦晖不愧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

半个世纪之前,上海风云际会,彦俊荟萃,一大批文化人凭借这个繁华的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精彩剧目。老音乐家们为上海增光添彩,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他们都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歌声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猜你喜欢

乐歌李叔同填词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填词莫忘“词中对”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Section B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看图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