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04-29钟英
钟英
[摘 要]中小企业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经济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着眼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管理的实际,就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0019-02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已经不能独支当地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管理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笔者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对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1)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平稳,总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有33家,逐步形成了以肉牛食品加工、矿产加工、机械铸造及冶炼为支撑的4大工业支柱产业。2011年一季度,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6361.63万元,同比增长24.95%;实现增加值33010.73万元,同比增长16.6%。完成工业投入1.35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100%。近年来,新晃县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迅猛。2010年,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156476万元,同比增长15%;完成增加值44280万元,同比增长16.2%;上缴税金2676万元,同比增长11.8%,连续保持着稳定上升的总体态势。
(2)产业特色鲜明,集群趋势初显。目前初步形成了行业性的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一方面产业有特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晃县的肉牛养殖和牛肉加工、销售都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网络化,肉牛加工企业达16家,“湘西黄牛”品牌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机械铸造、木林加工等行业,也是新晃县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新晃县中小企业有着一定程度的集群趋势。比如以柏树林为中心的加工产业集群,密集分布着益林木业、森发木业等30余家木材加工小企业及老哥牛肉、亨神牛肉等数家加工作坊;以老烟厂区域为中心分布的汽车配件厂、矿山机械厂等铸造产业集群。
2 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管理体系。当前,新晃县大部分公司制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公司章程形同公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摆设。各类规章制度走形式,执行不严,“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决策管理普遍存在“一言堂”,大部分企业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构。企业没有一套很好的管理办法,管理机构、投资者与员工及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科学的摆好自己“位置”。新晃县民营中小企业中,家族企业占比例很高,仍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不分离,造成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企业的经营者大都凭经验和感情进行企业管理,维系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契约关系,带有很大成分的人文性质,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2)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一是学历不高。除了少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以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学历偏低。二是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三是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
(3)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短缺。总的来看,新晃县企业的融资渠道基本上属于外源性筹资,其中,股份集资占62%,民间借款占24%,银行贷款仅占14%,可见银行信贷对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支持非常有限。部分经营者反映,银行信贷门槛高、手续难、期限长,企业只能无奈的选择其他高成本的筹资方式。融资难的原因从规模以下企业自身来看,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存量有限,很难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而且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信息透明度低。如亨神牛肉加工公司,该负责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都没有了然于心,财务管理甚至还停留在“老板记账”的层面。从金融机构来看,出于降低风险和管理成本考虑,新晃县各银行及上级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较为谨慎。如汽车配件厂购置设备需投入80万元,企业试图通过固定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但是数次与银行申请均毫无音讯,技改升级无法展开。截至目前,工行、农行、建行、农发行实际投放贷款仅2127万元,票据融资仅1400万元,仅向3家企业授信1900万元。
(4)财务管理混乱。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看,大都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信用观念、风险意识、融资和投资意识等都不同程度的缺失,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甚至对财务管理有误解,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账”和“算账”上。从企业财务人员来看,素质普遍偏低或者根本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这些都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无章、无序和混乱状态。调研中还发现约76%的企业没有任何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管理粗放,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这些都造成了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隐患。
(5)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很多民营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企业文化缺乏引导和建设,甚至对企业文化存在与否都漠不关心。但是企业文化隐隐约约的都是存在的,只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具有很多消极的因素,在企业内部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因此,企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力就小。像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属于老板个人,而看不到企业与自己、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不能在心态上与企业休戚相关。同时,企业也不重视模范员工的榜样宣传,缺乏集体活动或重大事件宣传。一些民营企业的工作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员工士气不高,企业凝聚力差。
3 解决民营中小型企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传统管理模式。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借鉴先进经验,大胆进行内部改革,剥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企业不仅要强化各项专业管理,抓好以战略管理为重点的综合性管理,还要根据公司制的要求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如组织结构、经营特点、人员素质、市场运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搞好内部监控,改变家族式管理的模式。
(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民营企业要树立“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策略。千方百计招才纳贤,大胆聘请各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和企业管理。其次,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全方位实施人才战略。定期举办培训班,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组织企业负责人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了解市场信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办法。同时组织企业工人进行实际岗位培训,让企业技术员和老工人传授有关知识,造就自己技术熟练的人才队伍。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可以实行“柔性”流动方式,特别是对那些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在户口、子女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突出平台保障,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扩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加快融资平台建设。依托县级财政,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和合作基金、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等融资平台。目前,新晃县贷款担保公司进展顺利,已与农行和股东达成了初步协议,待决策审定后即可进入工商登记程序,总投资额达1000万元。同时,积极走出去引进有实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新晃落户,组建村镇银行,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规范融资方式。调研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内部集资和民间借款的比例达86%,而集资和民间借款的利息率普遍在15%以上,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利息负担。政府应积极加强引导,提升企业融资业务,积极搭台银企对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截至2011年9月底,新晃县内银信部门累计发放工业贷款11221万元,有效缓解了新晃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交出了一份“给力”的答卷。
(4)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首先,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投资培养和聘请高素质会计人员,破除任人唯亲的思想,树立任人唯贤的观念。其次,按照现行财会法规制度的要求,企业必须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和财务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系统,使企业的生产营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再次,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切实加强财会人员继续教育。严格执行《会计法》关于财会人员在职培训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适时知识更新,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为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对财务人员进行阶段考核,竞争上岗。
(5)创建企业文化,用浓郁的企业文化来鼓舞人、激励人。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首先要加强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只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主动积极的建设企业文化。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出一个值得大家追求的奋斗目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对企业普遍的主人翁精神。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以此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庄其干.打破民营企业管理瓶颈 走健康发展之路[J].管理观察,2010(32).
[2]杨根芳.江西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