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使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2012-04-29张凯陈艳华
张凯 陈艳华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应用效果不佳的现状,从三维的角度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受宣传推广、资源建设、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后,提出了解决精品课程应用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1-0032-04
0引言
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其目标是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内建设评审1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最主要内容是继续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建设3000门课程[1]。另外,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各省开展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已批准国家精品课程3126门(普通本科2084门、高职高专814门、网络课程149门、军队(含武警)课程79门)和数万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2],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体系。这些精品课程的推出,无疑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各省教育厅和各个高校花费如此巨大经费投资于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是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学科建设,但这些年来发现精品课程使用的效果不佳。因此,了解影响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因素,对于今后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精品课程内涵的理解
高校精品课程是集科学、先进、教育和示范性于一体的优秀课程,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1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
精品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特别的要求。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对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有价值的东西要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但同时应该积极吸纳和应用本学科领域及其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
1.2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并擅长科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1.3形成高质和原创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要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既能反映本课程特点又能与其他相关课程衔接,并能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要积极开发或使用精品教材,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
1.4配备开放、互动、优质的学习资源
精品课程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网上师生互动[3]。
2影响使用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障碍 因素分析
根据韦纳的三维度归因理论,可以给出制约精品课程优质资源使用因素的三维度归因模型。这三维度是内在性(内部与外部因素)、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可控与不可控因素);还可看出,影响精品课程优质资源使用的因素有的是内部因素方面的,有的因素是不稳定的,还有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这些因素有的独立存在,有的相互影响[4]。
2.1第一维度:内在性(内部与外部因素)
影响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使用既与精品课程资源有关也与教师本身以及学生本身有关,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提供了优质资源,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本课程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网络环境较差,网速非常慢,经常掉线,下载一些资源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由于网速的原因无法浏览视频录像资源,这样就无法满足学生使用精品课程资源,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外因条件不具备内因就很难发挥作用;另外如果学校网络稳定且速度很快,可是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多大价值,学生就不愿使用,甚至教师觉得无参考价值,这样的精品课程肯定使用效率不高,这些就是内在性因素的统一性。
1)网络环境形成的障碍。在使用精品课程的過程中,有49%的学生认为连接精品课程网站速度太慢;有50%的学生认为网络不稳定;有63.4%的学生认为自己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不好;有39.9%的教师认为连接精品课程网站速度太慢;有50%的教师认为网络不稳定;有25%的教师认为自己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不好。
2)对精品课程的认知态度形成的障碍。学生认知因素是内部因素,调查发现,从学生对精品课程使用情况来看,84%的认为使用精品课程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仅有2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有16%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的用处。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识不屑一顾,认为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大部分精品课程就是书本搬家或者更新非常慢。
2.2第二维度: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因素)
稳定和不稳定是相对的。例如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由于受到申报条件的约束,有基本统一的栏目要求,就整个资源来说是稳定的。但就每门课程资源来说,资源内容不一样、形式也不一样、资源建设质量也就不一样,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各个省有着明显的差距,甚至各个高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就不稳定了,这就是稳定中的相对性。
1)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形成的障碍。调查显示学生访问精品课程网站最希望获得的资源是:电子教材、授课课件、视频录像、习题与试题资源、案例资源、实验操作演示、学科前沿、交流反馈、拓展资源等;教师访问精品课程网站最希望获得的资源是:电子教材、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案例素材、课程大纲、学时分配、拓展资源、实验操作演示、视频录像等。认为影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类型单一。现有精品课程资源形式主要有文字资源信息、视频资源、PPT课件资源、图片资源等,其中大部分仍然是以静态教学材料为主,缺少动态交互性资源(比如虚拟实验、动态交互平台资源等),这样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内在逻辑或逻辑推理过程缺乏整体掌握,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
第二,资源质量不高。在精品课程内涵中要建立一流的教材,形成立体化教材,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主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及网络课程等。教案、课件等都是开发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把主教材中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呈现,给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导航服务,让学习者少走很多弯路。但是通过浏览大部分精品课程发现提供资源质量不高,比如:主教材基本就是书本搬家,甚至大部分就是文字搬家;多媒体课件就是课本标题大纲的罗列,缺少重点、难点的解释;试题库资源大部分只提供了5~6套试题,这算不上试题库;视频录像资源主要是连接速度慢、视频模糊不清、音质不好,这样的资源让使用者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资源不均衡。国家精品课程有12大门类,各学科建设很不均衡,仅工学和理学两大类就占评选结果总数的近一半;有些学科的精品课程重复太多,比如在精品课程网以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检索到116门课,其中国家级10门,省级的85门,校级21门;以关键字“大学英语”检索到99门课,其中国家级40门,省级43门,校级16门。政治课的精品课程就更多了。
第四,资源更新不及时。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经常更新不及时,有的是课程教材更新了,但资源还是以前的资源,有的是授课过程中没有更新过资源,而到了期末或者为了应对检查才更新资源。分析影响更新的原因,有的是条件性因素,有的是主观认识差异。有的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如网络平台、优质资源共享和知识版权保护机制。有的则需要灵活性地处理,适合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如对于相对完善的精品课程的更新。
2)使用方法、学习方法影响精品课程的使用。被动学习,缺乏创新,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强,怕吃苦,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遇到问题不问,不求甚解,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在网上学习,很多学生抓住上机课时间玩游戏或QQ聊天,只有在老师监督下才能学习,这样就呈现出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学生就是到了期末为了应付考试,到精品课程的网站去浏览和下载课件以及复习资料,甚至老师强迫他们去精品课程网站学习,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有效学习。
2.3第三维度:可控性(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性因素必然受到时空和内外因的影响,如学生信息素养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是可以提高的,这就证明了不可控是相对的,可控是绝对的,这就是可控性中的绝对性。
1)信息素养偏差形成的障碍。信息素养属于内部因素,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网络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能力还比较低下。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擅长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精品课程信息,而较多的学生不了解信息检索方法,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较为陌生,不能准确地查找所需要的真正信息;二是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精品课程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在需要参考资料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例如对于精品课程中Flash类型的资源,就不知道如何下载使用;三是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才去查找精品课程上的相关资源。
2)信息交流形成的障碍。调查显示,大部分精品课程没有交流平台或者交流平台不能正常使用。有交流平台的精品课程,学生问题累计较多,教师反馈的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很多教师担心网络安全,怕有很多不良信息放在上面,影响不好。另外,觉得管理麻烦,有交流平台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但是,访谈后发现,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在精品课程的交流平台上给自己的问题做出及时的答疑。
3思考与建议
虽然使用精品课程资源学习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在分析精品课程使用中也发现,精品课程不仅给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也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的空间,对传统的讲授型课堂进行有力的补充。针对大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3.1提供强有力、专门的学习交流平台
浏览精品课程时就会发现,大部分精品课程都是由“天空教室精品课程开发系统”开发,形式呆板、样式单一,缺少信息动态发布和交流平台。有些精品课程为了评审使用Bbs作为交流平台,也有的使用Blog作为交流平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这些课程的学习交流系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绝大多数精品课程的交互平台都是在评审期间启用,评审结束之后就无人问津,有些课程在评审结束之后,偶尔有学生在平台中提问也没有教师作出解答。因此,学校应该想办法给精品课程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或者教育部门统一提供交流平台,每门精品课程可以申请对应的交流子平台[5]。
3.2提供较好的网络环境和后续服务体系
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对教学活动影响的最直接因素,目前网络环境在使用和建设精品课程网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1)网络设备与技术的限制,造成精品课程视频教材、CAI课件的浏览和下载的速度过慢,耗时过长,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要求。(2)在利用网络实施精品课程的学习、教学、教学准备等使用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不稳定性,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网络连接不稳定或者速度慢等原因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使用,那么就需要提供一个较好的精品课程服务器。知识是动态发展的,因此,精品课程必须不断地进行后续的更新与维护[6]。
3.3构建动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参与学生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本身的心理和学习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对精品课程资源再加工,要根据精品课程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特点的独立的教学对象,要求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开展合作学习、相互协调,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课堂讲授突出重难难点,做到详讲和粗讲相结合,学生能自主掌握的、不大重要的内容,可以粗讲,反之则详细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同时,构建自学指导和课外训练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籍、参考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并布置适量的作业题、思考题和小论文写作,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学术期刊网,尽量减少查阅纸质文章带来的不便,以便较快地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术视野,形成有限课内、无限课外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新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加强教师团队培训,提供优质资源
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讲好课,而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要素。要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确定建设目标,这就要求课程建设团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团队集体智慧,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完成庞大的工作,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从而提供更优质的资源[1]。
3.5大力宣传和推广精品课程的经验
首先,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要通过不同宣传渠道,让广大师生了解精品课程及其资源与作用,而且要有针对性。要想方设法告诉授课教师,同时通过教师告诉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其次,在校级、省级或者全国范围内可以开展各种精品课程教学交流会,各高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 精品课程教师与同行分享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25-29.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EB/OL]. (2009-06-11)[2010-10-27].http://www.jingpinke.com/html/dialogue/wu_ai_hua/index.html.
[3]周博.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17):196-197.
[4]倪玉.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215-216.
[5]张凯,陈艳华.高校精品课程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6):59-61.
[6]郑维扬,杜庆锋,张嵩,等.关于精品课程网应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