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调节的若干思考

2012-04-29胡宇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意识小学语文课堂

胡宇

摘要:课堂是多维对话的动态过程,其间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调节,这就需要教师既具有预设的目标意识,又具有生成的机智意识。总之,教师调节只有围绕学习目标,树立课程意识,调控最佳时机,关注学生学情,链接生活体验,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才能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调节;目标意识;课程意识;链接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31-04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文本”、“学生—学生”之间对话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对话通畅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对话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这种调控和反馈艺术,称之为“教师调节”。教师调节得当,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就能被激发出来,顺利按照目标要求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与思维活动,从而呈现出以教师调节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的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然而,在我们平时的听课中,有些课堂在教师调节的处理上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师调节做一些理性的思考。

一、关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调节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随意型,教师调节缺乏整合与深度

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执教《月亮湾》一课。本来是一篇优美的文章,结果被琐碎的问题肢解得索然无味。

纵观整堂课上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缺乏思考的价值,宝贵的时间被无效的教师调节白白浪费掉了。由于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文本,导致学生的体验如蜻蜓点水,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稚化。

(二)认识模糊型,教师调节缺乏信度

新课程倡导创新解读、多元解读,其目的毋庸置疑。但是,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所谓的创新解读、多元解读模糊不清、定位不准,偏离了作者的本意,有悖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教师依然是你对他对大家对。笼统地敷衍评价,没有给予恰当的点拨调节,这样会让学生的认识模糊,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改进,无疑严重地影响了训练的质量。

(三)作秀型,教师调节缺乏力度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前,请学生课外搜集了有关阿炳的生世、二泉的地理位置以及曲子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资料。课中,由于学生谈到了阿炳眼中的二泉,于是教师又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月光下的二泉。整堂课成了“阿炳身世的讨论”“二泉映月画展”等几大块的串联,整节课教师和学生无暇顾及课本,更不要说对其深度研析。

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令人目不暇接,由于过分关注了形式的新颖,拓展的内容过宽过泛,严重脱离了文本。在这堂课上,教师缺乏语文课程意识,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教师的调节充其量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

二、关于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调节的若干策略

有效的教师调节,不仅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新意义的快速生成,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师调节是在动态的课堂生发出来的瞬间完成的教学行为,根本不可能在课前预设,教师调节怎样才能及时、快捷、有效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教师调节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围绕学习目标——教师调节的指向性

怎样才能生发出有效的教师调节?首先要立足文本,围绕“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精心预设,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的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文本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达主旨的就不绕弯子。课中,教师要根据现场的学情,把握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整合,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最好是由一个问题的提出牵动一些句子,一些段落,乃至全篇。另外还要注意每个问题之间的层次和坡度。

仍以《月亮湾》教学为例。在教学时,可以抓住文章中心句:“我家就在月亮湾,那儿是个美丽的村子。”指导学生着重把握好“美丽”这个关键词有感情朗读。这个训练点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既有语言训练的价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月亮湾到底美在哪里?”从这样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走进文本阅读体悟语言文字,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在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促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全班交流时,以学定教,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词句,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调控。这样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的放矢,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树立课程意识——教师调节的过程性

王崧舟老师执教《鸬鹚》,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1]

师:这平静优美的画面,随着渔人的一个动作,就忽然改变了,读读课文,找找这个动作。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是渔人的哪个动作?

生:是“一抹”这个动作。

师:体会体会,“一抹”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语?

生1:“一蹭”。

生2:“一扫”。

师:好!这轻轻的、小心翼翼地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读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自由朗读)

生1: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生2:抹出了一个欢腾、热闹的湖面。

生3:抹出了渔人的笑容。

……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语言训练的课程意识贯穿教师调节的全过程,语文实践活动丰满扎实,紧紧扣住“一抹”这个词,带领学生沉入文本的大背景中潜心体会,从而将词语教“厚”,学“丰”。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语表现[2]。学生的体验感悟是建立在学生“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因为有了课程训练意识贯穿全过程,才会把学生引入词语和语句共同表达的意境中。学生在教师调节下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再用语言描述脑海中联想的画面。这样,词语表达的意思就立体起来、生动起来了。

(三)调控最佳时机——教师调节的灵活性

1.教师调节用在认识模糊时。

薛法根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由于《卧薪尝胆》是一篇历史故事,学生对“卧薪尝胆”的认识模糊,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理解层面上。薛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向以“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作引领,接着出示了句子:“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进行有效调节,连用了两个反问,通过前后观点的矛盾让学生茅塞顿开,从而领悟到“卧薪尝胆”蕴含的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引发到周围的人和事中,真正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文化,使得语文课充实、丰富、丰厚起来。

2.教师调节用在发生意外时。

笔者执教一堂常态课《槐乡五月》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并画出自己觉得写得美的句子。部分学生无精打采,坐在后排的一名学生居然在书中的插图上乱画。

也许别的老师也会像我一样遇到这样的尴尬境地——教师激情四溢,可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融入文本,那么,怎样通过教师的调节,焕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呢?我的目光落在了书中的插图上。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书中的图画吧,谁能给画取个好名字?

(有几位学生跃跃欲试)

师:要想取个好听的名字,我们一定要认真读书,答案全藏在书本里呢。

(学生大声朗读起来,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圈圈画画,一张张脸顿时显得兴奋起来)

毋庸置疑,教学预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但教学中如果出现了意外的事件,尤其是出现了精彩的生成资源时,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预案,而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即时生成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控制好教学的节奏,促进更有效的课堂。

3.教师调节用在偏离文本时。

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师生围绕怎样爱护花草树木进行交流。不同的课堂,两位老师做出了不同的调节方式。

师:当你看到不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和事时,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我真想上去揍他一顿。

师1:(微笑着点头,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

[师2:非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吗?]

生1:我会上前对他说:“你看,花儿多美,草儿多绿,它们多需要我们去呵护啊!”

生2:我们可以在草地上竖起一个广告牌,上面写上我是你的好朋友,请你好好爱护我。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1借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了教师调节,从精当性和针对性看,无疑是一个失误。教师2则利用教学机智作了有效调节:以“他山之石攻玉”,伺错而导,引发同学发表见解,以回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并帮助说错的同学提高认识。可见,学生的错误也可以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调节得法,课堂仍会因“错误”而精彩。

(四)链接生活体验——教师调节的迁移性

于永正老师执教《小稻秧历险记》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4]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很响亮)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声音仍然大)

师:(笑)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洒点。

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语文的学习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上,用链接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师调节,能增强学生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调节要想方设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陷入繁琐分析与空洞见解的泥淖。

参考文献:

[1][3][4]周成平.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段晓蕾.成功教师语言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

Reflection on Teacher's Regulation in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U Yu

(Yanche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ancheng 224000,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multi-dimensional dialogue, in which there are lots of indeterminacy. Effective teaching relies on effective teacher's regulation,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presupposed awareness of goals and generated wisdom. In short, teachers should center around learning goals, build up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focus on students' learning to achieve efficient instruction.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 regulation; awareness of goal

猜你喜欢

课程意识小学语文课堂
如何修炼教师的“课程意识”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什么是课程意识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关注课程意识促进语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