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貌鲁埃系列小说看德班貌瓦的文学创作特点
2012-04-29刘利民
内容摘要:德班貌瓦是缅甸的知名作家,其“貌鲁埃系列小说”文体独特,语言朴实简洁,构思新颖,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其“小说文章”打破了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的文体,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既继承了缅甸传统文学的精髓,又冲破了封建文学形式的束缚,在缅甸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缅甸文学向现实主义推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缅甸 貌鲁埃系列小说 创作特点
德班貌瓦(1899-1942),是缅甸文学史上涌现出的20世纪30年代实验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是缅甸“实验文学三杰”之一,是缅甸文学界受到普遍尊敬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是缅甸实验文学的开拓者。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在他有限的生命里,共创作了400余篇文学作品,其中主人公为“貌鲁埃”的系列小说达153篇之多[1]。他的短篇小说被人们称为“小说文章”。
貌鲁埃系列小说前后一共写了10多年,具体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缅甸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境遇、缅甸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貌鲁埃”这个殖民政府官员的生活经历。其中反映的思想内容也随着德班貌瓦工作经历的丰富和生活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以生动、写实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德班貌瓦的思想理念,精神情感变化的心路历程。其作品在文体形式、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各具独到之处。
一
在缅甸封建统治时期,文学作品讲求的是韵律,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以韵文的形式创作的。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近现代小说的出现,文学的创作形式有所改进,特别是报刊杂志出版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但是很多作家仍然受韵文的影响,一味追求词藻的雕琢,矫揉造作,冗长繁琐,创作的作品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对此,德班貌瓦自己开创了“小说文章”这种文体,即文体似小说又似散文,文体新颖,语言简洁,他一反小说必须结构严谨,有一定的情节和中心人物的特点,追求艺术上的“散”和“淡”,他的小说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扩大了短篇小说的疆界,写出了散文式的、富有诗意的短篇小说。我国著名散文家冰心曾经说过:“拿散文来抒情,来说理,来歌颂,来讽刺,在短小的篇幅中,有时大题小做,拿须弥于芥子,有时小题大做,从一粒沙来看一个世界,真是从心所欲,丰富多彩[2]。”德班貌瓦就是把散文的这种特点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不单纯依靠故事情节而采用随笔、抒情描写的方法,有的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或描写乡村普通农民的生活现实,或描绘祖国美丽的山川景色,或描写殖民官员貌鲁埃的工作际遇,或描写貌鲁埃安逸有趣的家庭生活,每篇都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朴实简洁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创作形式在当时的缅甸文坛上是别开生面的。对此,缅甸著名作家佐基是这样评论的:“过去缅甸文学史中那些带有韵脚的散文变成了现在的普通散文,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重视这些不带韵脚的散文,后来才开始注意到这种创作手法。一些作家大力推广这种手法,吴盛丁(德班貌瓦的原名)是里面的佼佼者。吴盛丁不是多愁善感之人,他不写忧愁和感伤,他用生动的语言清清楚楚描写了他所接触到的现实生活[3]。”的确,德班貌瓦的作品文体独特,质朴清新,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开创了实验文学运动中小说散文创作的新体例,受到缅甸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从而促成了他文学上的成功。
二
二十世纪初的缅甸文坛,依然没有脱离封建文学创作内容的局限,直接反映广大人民生活的作品凤毛麟角。当时缅甸文坛涌现出一批作家和诗人,但就整个文坛来讲,“作品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小说大多描写恋爱,不是汽车司机和富家女,就是富家子弟和烟厂女工相爱,可现实根本不可能这样[4]。”随着实验文学的兴起,简明、清新、朴实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冲破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又扭转了那种消闲文学的不良倾向。德班貌瓦的作品从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都较之前有较大的突破,强调写实的风格。呼吁民众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蒲甘碑铭清晰、简练的写作风格。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德班貌瓦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作家,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联系生活,联系现实,把对生活全部的爱投入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佐基曾经这样评论德班貌瓦:“吴盛丁像热爱文学一样热爱生活,像尊重学者一样尊重文学,无论它是好是坏,从他开始创作的1927年到去世的1942年,他所有的文学评论和小说文章都证明了他的热爱和尊重。特别是那些小说文章更清楚地显示了热爱与尊重的情怀。应该说,正是这些情怀才使他的作品那么的顺畅自然[3]”。他摒弃了缅甸传统文学中枯燥且单一的宗教或宫廷题材,认为文学应该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此外他还吸收了西方文艺思想中以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现代性。他的创作着眼于小而不着眼于大,立足于普通而不立足于神奇,他的那些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品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受,因为他的的作品中的人物来自生活,人物的感受又是从日常生活中体察提炼出来的,所以读起来真实亲切,读者容易与之发生共鸣。德班貌瓦的作品不写男女虚无缥缈的爱情,不写超凡脱俗的圣人豪杰,不写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讲述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故,描写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的性格和命运,向读者展示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貌鲁埃系列小说,内容主要是以当时广大农村贫苦农民的生活为主,借区长“貌鲁埃”之名,穿插记叙了德班貌瓦自身的生活经历,真实反映了殖民统治时期缅甸农村多个层面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作家生活的时代缅甸农村贫苦的生活状况和缅甸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我们研究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应该说,德班貌瓦在写作内容上,把缅甸的文学创作向现实主义推进了一大步。
三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选择、运用和创造表明了作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事物的一种独特评价。在缅甸封建王朝时期,大多数文人墨客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善于使用华丽虚浮、繁杂冗长的词句来歌功颂德,取悦封建帝王,求得升官进职。到了20世纪,仍有些作家追求文章的词藻华丽,喜欢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句子,以显示其文学功底的深厚。以德班貌瓦为代表的实验派作家反对拖沓冗长,繁杂难懂的文章,他在一篇名为《文章写作》的文章中指出:“有些作家在写作中片面追求词藻的华丽,却忽视了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此类文章讲求押韵,注重词句的修葺,写的倒是中规中矩,但读完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且显得十分繁琐,有些作家的文章虽然文笔不好,但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文章往往能赢得读者的青睐,在这两种写作方式中,第二种要比第一种更胜一筹。当然,如果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融会贯通就好了[5]。”德班貌瓦更多地受到了蒲甘碑铭那种简洁、清晰、质朴的写作风格的影响,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一改以往常用的繁杂的长句子,运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如《水浮莲》中使用的大量简短的句子,使整篇文章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晚上,貌鲁埃的船停靠在岸边过夜,白天村长告诉过他,有十来个盗匪躲藏在江对岸的茅屋里,这使貌鲁埃有点坐立不安了。他开始找自己的手枪,没有!落在家里了。佣人已经睡了,秘书和船员也悄无声息,真烦!只能观察江对岸的小屋。那些盗匪肯定知道我来了,说不定已经吓跑了,跑了更好,要不然一大帮人摸过来就麻烦了。防身的手枪也忘在家里了。”“哎,没事,生死有命,政府官员怕什么盗匪?为自己壮胆,念起了消灾经。披上短衬衫,在屋里来回走动,一会儿,就燥热起来,浑身直冒汗[6]。”简洁有力的语言,把貌鲁埃整个紧张的心情不加修饰地清楚地展示给了读者。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德班貌瓦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成为其创作的一大特色。
四
德班貌瓦1927年毕业后被选派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在留学的两年里,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并对缅甸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评价。早期德班貌瓦的作品,并没有一个典型的主人公,大多数文章都使用“我”作为文中的主人公。到了1930年《财富》短篇小说的问世,“貌鲁埃”第一次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至1941年11年间共创作“貌鲁埃”系列小说153篇。作品中的貌鲁埃是一名生活在殖民时期的政府官员,他对缅甸社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在工作中,他严守法规,恪尽职守。在生活中,他爱妻教子,交游闲逸,虽为政府官员,却向往清闲安逸,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作品描写的实际看,“貌鲁埃”这一形象无疑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的,貌鲁埃贯穿着作品的始终,是德班貌瓦在自传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概括,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当时的思想特点塑造而成的。貌鲁埃这个角色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有着社会历史必然性,普遍性,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德班貌瓦的生活、工作经历息息相关。貌鲁埃作为直接反映作者生活的角色,是作者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作品真实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以德班貌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文职官员的工作、生活状况,从各个视角去观察,在时代变迁的社会中对人生的认识和深刻体验,这对研究当时缅甸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心理状态非常有参考价值,而且他的作品都是采用随笔的方式来写,各个篇章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联系,但正是貌鲁埃,把各个独立成篇的故事连成了完整的系列小说,由此他也成为了系列小说中的主线人物,深受读者的喜爱。可以说,貌鲁埃系列小说为缅甸现当代文学中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对德班貌瓦的貌鲁埃系列小说的研究,笔者认为德班貌瓦在写作内容、创作体例及语言运用等方面为缅甸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缅甸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作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他的“小说文章”打破了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的文体,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既继承了缅甸传统文学的精髓,又冲破了封建文学形式的束缚,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接受和喜爱。他的“貌鲁埃系列小说”以殖民政府官员“貌鲁埃”的社会经历为主线,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缅甸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发展状况,真实地反映了缅甸农村贫苦农民的生活现状,为后人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他的作品对缅甸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缅甸文学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缅甸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缅)丹通等,德班貌瓦诞辰100周年论文选编[J],仰光瑞文化书社,1996年,11页。
[2]冰心,冰心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5页。
[3](缅)缅甸百科全书第4卷,吴盛丁词条,仰光1998-1999光盘版。
[4]姚炳彦等,缅甸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16页。
[5](缅)德班貌瓦,文学与文化[M],曼德勒人民书社,1976年151页。
[6](缅)德班貌瓦,德班貌瓦貌鲁埃小说文章[M],仰光妙南达书社,2004年141页。
[7]尹湘玲,二十世纪缅甸文学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8]许鹏,文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011。项目名称:缅甸20世纪30年代“实验文学运动”作品研究---以德班貌瓦“貌鲁埃”系列小说为例。项目编号:2011Y220
刘利民,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缅甸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