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不知有之”的班主任

2012-04-29黄涛

中小学德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引领者笔者班主任

黄涛

笔者担任班主任十余年,常有年轻班主任前来请教工作经验,但笔者却从未认真思考、定位过自身的班主任角色,只是追求着做一个对班级事务和学生问题能迅速反应和灵活处理、有办法的班主任。而郑立平老师的《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引起了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品读文章,笔者有许多感受要与读者共享。

【引领者】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起着引领者的作用,引领精神,引领思想,引领行为。一个理想班级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有“精神”,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主动有为,充满热情和激情。引领思想,即班主任要逐渐向学生渗透善性思维、正向思维、学习思维和深度思维。引领行为,即引领班级集体行动、群体作为。一个班级的主流行为,为什么去做,用什么心态做,用什么方式做,做的质量、层次、境界如何,都需要班主任指引和监督。

作为引领者,班主任的权威性非常重要。基于此,笔者不赞成完全和孩子做朋友,完全和孩子平等。亲密但要有“间”,有老师说:“孩子很喜欢我,但也欺负我。”这正是教师过分尊重孩子造成的。尊重孩子的精神和人格,并不意味着他做什么都可以,过于追求表面平等就会陷入哥们义气的误区,无法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师生关系最好的尺度正如皮亚杰所说:孩子喜欢你,但又有一点点怕你。这种感觉特别微妙,孩子喜欢你,会认真地听你讲话,但他又不敢做有违规矩的事情。有一首儿童诗的结尾这样写到:“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班主任,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这就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这几句把班主任的三个层次分得特别好,班主任只是“可爱”不够,只是“亲爱”也不行,绝不能缺少“敬爱”的成分,不能忽略班主任作为引领者的形象和地位。

【育人者】班主任在本质上应该兼具两个角色、两重身份——“师”和“长”,但无论是师还是长,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即培养人、教育人。笔者认为,在育人工作中班主任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即做人、做事、做题和做学问。

其中,做人的问题是人品问题、道德问题,也是根本问题。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人品道德,才能进一步谈成才和成功。如果人品有问题,才气和能力越大,对自己、对他人潜在的危害性就越大。当前,无论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在强调“成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成功的标准就是有钱或出名,为此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孩子们也在无形中深受影响,例如但凡作文,半数以上的学生都会谈到“成功”,少部分会谈到“生活”,极少有人谈到人品、道德、修养。多数学生关注“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快速成功”“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长应该具备什么素质”。这反映了被当前教育忽视很久、日益突显的两大问题:一是“盲目功利化”,二是“极端自我化”。

体现在学习中,“盲目功利化”即学生只关注自己是否成功,不在乎是否成人;“极端自我化”即学生只关注自己,很少关注他人、集体,更遑论关注国家、民族、人类。从长远来说,“盲目功利化”会导致“急功近利”,“极端自我化”会导致“自私自利”,这两者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所起的负面作用是不可估量、也是不可避免的。学习的背后是做人,学习的质量根源于人的品质,根源于自己对如何做人做事的认识、思考。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更多地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上,在人品、修养、道德上,在视野、志向、胸怀上,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每年,美国都会有数名优秀教师获得“全国年度教师”提名。每名候选人的故事不尽相同,但他们都用爱心、耐心和真诚呵护着学生,帮助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度的颁奖仪式上曾动情地说:“我和米歇尔(总统夫人)都没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我们能来到这里的唯一原因便是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有像托尼(年度教师)这样的人把我们引上了正确的方向。”

这也正是郑立平老师在文章中所谈到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

【管理者】笔者非常认同郑老师关于管理的理解:做管理者并不代表我们必须纠缠于琐碎的事务。管是为了不管,管理始终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是慢的艺术,管理,好比是给花木修剪枝叶;而教育,则是从研究习性开始,注意水分、阳光、营养。缺少了教育的管理,只能使学生变成被管理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郑立平老师在文中提到:长期以来,班主任的教育职责经常被漠视和遗忘,所谓手勤、腿勤、眼勤、嘴勤的“四勤”成为优秀班主任的评价标准。于是,大多数班主任就像一头总在低着头拉车的老黄牛,我们看不到他学习、思考,也看不到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没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殊不知,管理的核心是“理”,而不是管。

对此,笔者深以为然。“理”是前提,“管”是补充;“理”是主事,“管”是辅助;“理”当有序,“管”当有力;“理”要有效,“管”要有方。“理”好了、顺了,“管”得自然就轻松了。

当然,班主任要在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管理,需要一定的智慧。在此,笔者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有位男生经常迟到,每次总是迟到一两分钟,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他还满腹委屈。一天,迟到的他在楼道里又遇到了班主任,这一次老师没有指责他,只是温和地问他现在才来,是否是路上不顺,孩子马上点头并举出一系列证据。老师看着他说:“是啊,现在路上确实不好走。所以每次到班里,看到你的座位空着,我心里就不踏实,直到你来了,才放下心。你没到的时候,老师可挂念你了。”孩子什么也没说回到座位上,奇怪的是从此再也不迟到了。过了几天,班主任突然接到了男孩妈妈的电话。妈妈说那天孩子放学回来问:“妈妈,我上学骑车过两三个路口呢,您挂念我吗?”妈妈说:“都这么大了,还挂念什么?”男孩沉默了一会,忽然说:“可老师看不到我的时候,就挂念我。”当天晚上,男孩自己上了三个闹钟,并且从那天起,每天都早早起床去上学,再也不用妈妈催促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不是更应该坚信“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歌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吗?教育,在孩子的心灵埋下了一颗美丽的种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它不断生长。

今天,权力型教育渐行渐远,现在的孩子压不住、吓不住,现实对教育智慧的要求已经提到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日程。管理者的角色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用力去做,更需要用心去做。

【帮助者和协调者】班主任不是一个人的主任,而是带领着一个团队并将之打造成一个优秀班集体的主任。在这个团队中,学生是核心,班主任是配角,就是一名帮助者和协调者。

郑立平老师说的好,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成长,而不只是受管理。他们是教师教育旅途的伴侣,班级管理的高度取决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但是,我们到底要帮助孩子成长到何种程度,何种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本人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柯尔伯格将孩子的道德发展概括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这一理论在美国年度教师雷夫的教育实践中被通俗化为六个阶段:一、我不想惹麻烦,即怕受惩罚;二、我想要奖赏,即因为他人的表扬而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三、我想取悦某人,指学生因为喜爱某个老师而表现出规范行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这时成长到了较高级阶段,学生能够意识到不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困扰;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成长的最高阶段。

我们的学生很多只是停留在第一到第三阶段,很多老师也满足于停留在第三阶段,并且有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得感。其实,雷夫提出的“道德发展第六阶段”才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一个人只有有了自己的追求和行为准则,才会像一列火车奔驰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你再也不用担心他会偏离方向。当学生沉浸在学习当中,并获得知识和乐趣时,即便没有表扬,即便遭受误解,即便这个老师不是他所喜爱的,也丝毫不会动摇他的追求。当他乐于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于在“真、善、美”的世界里追求,他才真的由他律变为了自律,成为了我们期望的真正的人。

因此,第六阶段,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达到的修养目标。在这个标准引领下,我们的眼中自然就没有了差生和好生的分别,不必为了孩子暂时的过错和不足而沮丧,甚至怀疑这份工作的价值。每个孩子不过是生长期不同的花朵,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雨露和养分,终有一天他们会灿烂。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也逐渐成熟且智慧,和孩子一起收获到成长的幸福,教育工作者的意义正在于此。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引申到班主任的定位即:最好的班主任,学生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因为他的理念已经幻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原则。次一等的班主任,学生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班主任,学生们敬畏他。最差的班主任,学生们轻视、侮辱他。“高高山顶上,深深海底行。”班主任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定位高,工作实,或许终有一天能达到“不知有之”的太上之境。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武中学

广东广州510220)

责任编辑毛伟娜

猜你喜欢

引领者笔者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中国力争成为生物多样性引领者
老师,别走……
夸夸我的班主任
梦心龙/5G黄金引领者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孩子,该当家庭的引领者了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班主任
西部耐磨堆焊服务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