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的政治效应与政府的冲突治理

2012-04-29杨建宇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网民政治

杨建宇

麦克卢汉“传媒即讯息”的论断,以独特的方式提醒人们,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略。作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体——微博,更以其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技术特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交往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当前正处于“危机凸显”与“战略发展”并存的关键时期,各阶层利益分化,博弈加剧,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微博工具所引发的网络政治效应,认真探讨地方政府利用微博在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善治中的可能作用,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转型期冲突与“微博控”

社会转型指由于社会系统内部或外部原因而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1]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仍可理解为中国近百年来追求现代化梦想的继续,它不仅唤醒了沉睡于地下的巨大生产力,而且加剧了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变革在内的一系列转变。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意识开始呈现出一些崭新特征。一是社会分层趋势更加明显,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阶层的阶层意识开始形成,各社会地位相近的人们,由于拥有的社会资源大体相当,生活际遇大致相同,极易同气相求,促使不同阶层的意见冲突渐趋常态。

作为网络新兴自媒体,微博自2010年起渐成热词。2010年,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新闻门户网站相继开设微博服务,中国微博用户的快速增长改变了传媒格局,对中国舆论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从“我爸是李刚”、江西宜黄强拆自焚,到上海高层住宅大火、唐骏学历门,在接二连三的突发和热点事件中,微博对公共事务的深度参与和惊人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上升迅速,从15.5%跃至34%。[2]微博的社会统计学意义及对现实生活的干预能力均不可小觑。

微博的诞生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手机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特征使大多微博用户一经体验便欲罢不能,微博开启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即时、交互、便利和低门槛,微博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很容易使其成为各阶层表达利益诉求的便利工具。社会转型期间的种种难题、问题同与之相伴而生的怨气怒气一道极易形成汹涌民意,成为公共议题,进入决策者视野,考验着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胸襟、见识和智慧。

微博造就了越来越多对微博极度喜爱的“微博控”,更多的“微博控”开始习惯于通过微博向社会发出指控。网民通过微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高涨热情,既是互联网文化对当代中国网民的多年熏陶,也缘自媒体新技术将“人随网走”变为“网随人走”所带来便利的直接促进。

微博对网络政治效应的推进

互联网改变政治,互联网里有政治已是不争的事实。微博的出现进一步使网络政治效应得到彰显。依笔者看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进一步唤起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促进了参与型政治的发展。政治是众人之事,当前各类现实政体虽多从宪法上强调公权力的“民有”“民治”和“民享”,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限制,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并不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并不乐观,这既有公民在政治参与方面“成本——收益”的考量,也有参政能力、参政条件的局限。故从实际运作来看,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民主国家多以代议制民主为主。然而网络使社会治理结构由“科层”转向“扁平”,借助网络,普通公民更易于表达各种诉求,决策者也可借此耳聪目明,去塞求通。微博由于借助了手机终端,并且表达即兴随意,内容制作简便,进一步扩大了网民群体,激发了微博诞生以前网络论坛、博客中为数众多的沉默者和异见者的表达热情,使得网络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更加常见。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权力结构,使公共政策合法性面临考验。网络技术促进了政治权力从“集权”转向“分权”。网络催生的“意见领袖”观点和草根网民形成的“网络合意”,有效地提高了弱势边缘群体和传统政治集团、强势利益集团的谈判能力,以公共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权力阶层开始出现,原子化的个人也找到了一条提高话语权的现实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拍脑袋决策”的公共事务处理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和以前相比,网民合意更容易输入政策系统,输出的政策又面临民意对其“合法性”的考验。

此外,提高了全社会“协同行动”的能力,有利于竞争性群体的相互谅解。政治起因于多样性(我们并非完全相同)和稀缺性(资源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之间的矛盾。在此意义上,阿伦特把政治定义为“协同行动”,认为政治的核心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各种对立的观点和竞争性的利益得以相互协调。微博由于提高了更大范围公民参与政治的活动,无疑将使不同个人、群体、阶层的利益得以表达,这种竞争性观点使得网络在某一时段充满暴戾之气,也可使相关各方通过妥协、安抚和谈判找到解决冲突的特殊方法。前不久,四川会理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上,一张县领导考察乡公路的合成照片露出破绽。网民调侃政府造假,群起效仿PS,把三位地方官嵌入国内外多处著名景点。成为公共事件后,会理方面迅速开通微博,向社会道歉,甚至与网民一起品评PS悬浮照的优劣,恳求网民让该县领导“免费周游世界”后,不妨再关注一下会理的旅游文化。这种坦诚和自我调侃遂得到网民谅解。

微博时代的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推动信息公平,善待网上舆论。对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截至目前,网民仍是带有“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界定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这一群体已接近5亿,但仍有8亿多人无法有效使用网络。此外,城乡、男女、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人口统计学上和其在网民构成上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提醒我们需格外关注信息化时代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各级地方政府只有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促进网络工程普及,才有可能缩小不同个体信息拥有的差异,推动对每一个人发展都至关重要的信息公平。此外,也只有让更多的公民走进网络成为网民,让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在网上坦陈己见,才能使网络社区真正成为能够“平等进入”和“理性批判”的公共领域,网络舆论才能成为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用管齐下,以用促管。网络也好,微博也好,只是工具。互联网舆论诚然复杂,存在虚假信息、“群体极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但为政者也应从公共利益出发,不惧民众苛求责备,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现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微博达人蔡奇认为“网络应该成为新的工作平台。对于网络遇到的问题,管和用都存在缺失。应当用管齐下,用重于管,以用促管”,此论颇有见地。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推出“政务微博”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促进官民互动,可谓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在“微博打拐”活动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有64万粉丝的微博,与一些网友联手,及时回应失子家庭,通报打拐进展,成为受网民爱戴的“意见领袖”。

加强网络问政,建设阳光政府。促进政府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的重要前提。据人民网舆论频道统计,该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的网民留言,已经得到48位省委书记、省长的公开回复,18个省份发文要求确保规范化、制度化办理留言反映的问题。另外,北方网的“政民零距离”、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等平台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以实名注册的政务微博也不断出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仅有助于改善主政者和普通民众的有效沟通,减少隔阂和误判,而且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复杂社会形势下的决策水平。

总之,微博之未知远多于已知,作为传媒工具,既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提供诸多便利,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新的管理难题。执政者应顺应时代呼声,促进健康的互联网政治文化的形成,如此方能消弥社会冲突,实现更高层次的善治。

[本文为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基层政府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的策略研究》(编号:A085)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1.

[2]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网民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