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课程的结构因素简论
2012-04-29胡华
摘 要:国际汉语课程也称对外汉语课程,是以外国学习者为直接对象、以现代标准汉语为核心内容、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时间性程序系统。虽然与一般课程相同,也是社会、学习者、知识体系等因素的集合体,但它所包含的这些因素,既不同于语文课程,也不完全等同于外语课程。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际汉语课程设计的品质。
关键词:国际汉语课程结构因素国际传播
国际汉语课程也称对外汉语课程,是以外国学习者为直接对象、以现代标准汉语为核心内容、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时间性程序系统。这里所说的国际汉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外汉语。按理说,对外汉语这种说法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很有个性,但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崛起的角度来看,过分强调内外有别,会显得不够协调。还有一种说法,叫作世界汉语,既包括“国内的对外汉语”这层意思,也包括世界各地把汉语当作外语这种情况。而国际汉语这种说法则从汉语传播的视角为这种目的语定位,凸显它的运用领域。由于对外汉语“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1](P5),因此,目前高等院校设置的专门学院,纷纷放弃对外汉语和世界汉语的说法,一般命名为汉语学院、汉语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以及汉学院等。
一种课程所包含的因素既多又复杂,从不同的角度与关系上看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虽然与一般课程相同,国际汉语课程也是社会、学习者、知识体系等因素的集合体,但它所包含的这些因素,既不同于语文课程,也不完全等同于外语课程。不过,如果抓住主要因素,并且能够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及其关系,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课程目标、课程对象和课程内容是一般课程的主要因素,国际汉语课程也不例外。这三项因素分别来自社会、学习者、知识系统,处于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当中,这是国际汉语课程设计必须予以正面考虑、周到安排的项目。
对国际汉语课程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国际汉语课程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完善国际汉语课程的设计。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程目标上,应当重视宏观因素,凸显学习者完成课程之后所要进入的大语用领域;在课程对象上应当重视文化因素,针对不同文化类型的学习者设计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应当重视语言与文化同专业与行业的相关性,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性。只有观念更新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在课程设计方面更有针对性、多出新成果。
一
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或层次,有属于运用类目标的,有属于能力类目标的,也有属于技术类目标的。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运用类目标是终极性的,能力类目标是本体性的,技术类目标则是训练或操作性的。在国际汉语课程目标设定上,能力类与技术类
是课程中的经常性项目,得到一定程度的强调与重视;运用类一般体现在能力类与技术类当中,但往往存在自觉意识差、体现力度弱等问题。目前,国际汉语课程的运用类的目标是积极促进与扩大汉语的国际传播,应该成为课程设计过程中具有拉动效果的核心因素。所谓“拉动”,是指汉语国际传播这一目标对能力类与技术类目标的影响与指引。在考虑能力与技术因素时,运用因素的影响力会表现出来;通过课程设计的自觉意识,使能力类与技术类相应地服从于运用类目标,实现课程的终极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类目标具有课外与课内、未来与眼前、概括与具体、宏观与微观之类的关系,两方面互相制约、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事实上,在课程设计中,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宏观因素而不是微观因素。
国际汉语课程是以建构学习者汉语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时间性程序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既具有复杂的横向关系,又具有复杂的纵向关系。横向关系对外表现在与相关的非汉语课程的关联上,对内表现在课程各阶段诸因素的结构上;纵向关系主要表现在阶段之间的连续性上。课程设计的难点之一,就是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妥善处理,使课程系统落实在学习者汉语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从能力类型来看,国际汉语课程应该特别关注两种汉语能力。一种是技术型能力,可以重复使用;一种是更新型能力,具有创造性。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不同课程体系对两者的关注有所侧重,学习者的汉语能力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一般来说两者不可分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容易把两者有效地统一在一起,因此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要关注汉语能力,就要考虑汉语因素。汉语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国际汉语课程的设计难度大大增加。尽管如此,仍然可以一边在一般层面上提高对汉语因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一边通过课程本身系统性与程序性的独特视角去审读与梳理这些因素,使之在国际汉语课程中具体化、条理化,变得容易解释、易于操作,并始终围绕汉语能力这个核心。
国际汉语课程当然要表现汉语因素,这是共识,也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具体问题发生在认识层面和做法层面。人们是否认为国际汉语课程应该优先表现汉语因素?正在实施的国际汉语课程是否已经“优先”了?国际汉语课程怎样充分表现汉语因素?现有课程表现的充分程度如何?也就是说,即使认识到了,还要考虑能否做到。
课程目标是一种社会性因素,国际汉语课程的目标来自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型国际活动与零散国际往来、文化教育交流与经济贸易关系、传统国际交往与虚拟空间联络等,均表现出对汉语的高度热情。在这种条件下,促进与推广汉语的国际传播既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实力,也有利于提高汉语的威信。因此,应该自觉、主动、有效地将这一因素实实在在地分解到能力类与技术类目标中去,分解到学习者与知识系统等因素中去,切实提高国际汉语课程的品质。
二
一般来说,课程对象往往是按年龄分类的,国际汉语课程的对象也是如此。国内开设的课程基本是针对成年人或完成中等教育的学习者的,针对未成年人的很少;国内机构在国外开设课程的情况比例也不高,针对未成年人的就凤毛麟角了。这方面还无法与英语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成年学习者的分类只能根据“汉语年龄”,即汉语程度。在国外开设课程与为未成年人开设课程的规模化的社会需求已经开始显现,国际汉语课程不能不抓这个先机。
在生理年龄接近、语言年龄相仿的条件下,对学习者进行文化类型归纳十分重要。在文化关系上,一类学习者与中国文化关联程度较低、分布区域广泛,如欧洲、美洲与非洲的学习者;另一类则较高,从血缘关系上讲是海外华人学习者,从汉字关系上讲是处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汉字文化区域的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按文化关系设置课程往往比单纯考虑语言年龄重要得多,在实践过程中更能有效切入、事半功倍。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分类标准,那就是专业行业标准。学习者加入国际汉语课程的最终目标不是汉语本身,而是对汉语的国际运用;汉语的运用领域十分广泛,一般都要与特定的专业或行业挂钩。汉语理论、汉语教学、汉语商务、汉语医疗、汉语虚拟空间等均可以成为学习者的潜在目标。有的学习者在加入某种国际汉语课程前已经涉足有关专业或行业,希望在保留语言课程本质的前提下,渗透一些专业或行业的一般知识。在课程设计中系统地、有意识地介入此类因素,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对学习者而言,课程因素是在一定过程中逐渐集中起来的,它是学习者汉语能力的来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与之相应的学习阶段,课程因素分类型、分层次、有系统地被学习者所吸纳,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统一起来的课程因素将成为学习者自身所拥有的一种真正的力量。
不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过程完结后,课程因素都要合理地分布在学习者身上。这里所说的合理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量的,无论课程设计还是教学过程,都不能遗漏重要的课程因素;一方面是质的,是结构性的,是课程诸因素在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程度。课程因素合理地分布在学习者身上,学习者就会有恰当的汉语能力;反之,就会发生偏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对学习者而言,课程因素是通过“教材、教语、教师”这几个重要媒介落实在自己身上的。教材本身就是汉语因素,同时又是其他汉语因素的重要载体之一。教材的内容、结构、样式是汉语因素的传达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的汉语因素是通过教材转达给学习者的。因此,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的、乃至教育者的许多特点都会集中表现在教材当中,对核心范畴与基础范畴因素的处理水平更会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说到教语,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语言。在不同语言的背景下,教学语言的选择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国际汉语课程的属性来说,教语可以是目标语,也可以是学习者的母语。一是指教学语用。当“用什么”的问题解决后,“怎么用”的问题就出来了。一般来说,教学语用虽然有一定之规,但也因人而异、变化多端;不过,由于它与核心语文因素具有一致性,因此要比其他课程的语用有更高的要求。教材也好,教语也好,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是能力的传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神经中枢。国际汉语教师是一种既重要又独特的语文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好的教师,就几乎什么都不用怕了。可以说,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是诸多汉语因素中变数最大的一项,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具备的最核心的素质就是通晓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
在课程设计的知识体系中,语言系统本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首先要考虑语言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语言要素的分类上,通常习惯三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还有一种分法是四分,即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其实,前一种分法尚不足以表现语言各要素的清晰面目,且不容易说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课程内容的深层指引意义不足;后一种分法比较清楚地表现出具体要素,但四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作为课程内容当中重要层面的框架性因素,应该把四要素划分为两个范畴,即“语音—语义”范畴和“词汇—语法”范畴,以清晰地表明关系,指引课程内容设计。其次要考虑处于国际汉语课程中的汉语的教学方式问题。一般来说,它既有与一般意义上的外语教学相同的一面,又保留了很强的个性。除了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外,这里所说的国际汉语课程一般是指操母语者设计或主讲的课程,跟中国人讲授英语之类的课程不同。最后还要考虑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字因素。与其他语言相比,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十分独特,并突出地表现在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上。其中,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理解深度,决定能否更好地利用文字因素进行语言系统内容的安排。文字“是记录语篇并反映语言的用于书写或诉诸视觉的符号系统”[2](P95),并不与语言系统直接建立联系;因为文字所记录的是话语,是与具体话语中的单位相对应的。
在课程设计的知识体系中,语言系统与语体、语用两个重要因素形成国际汉语课程内容的核心范畴。就三者关系而言,可以分为两组来看。一组是语用与语言。无论从人类历史看还是从个人发展史看,都是先有语用后有语言,或者说语用造就了语言,语言使用于语用。一组是语用与语体。语用过程的经常性和反复性使语用习惯逐渐形成,进而导致语体分化,使不同条件下的话语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以这些特点去适应不同的条件。国际汉语课程必须切实关注这些元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就估计汉语课程的特点而言,这些因素是核心性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课程运作教学内容的焦点体现出来的。语言系统的掌握过程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语用过程和学校教育中的准语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用行为逐渐成熟、老练、得体,形成以语体为表现形式的汉语能力。教育者必须使这些因素及其关系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核心项目与运作焦点。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习得与学习语言系统的目标是形成汉语能力,学习者要从上述核心范畴出发,最后又要以这个范畴为终点。也就是说,其他因素虽然重要,但这个范畴中的各项因素是贯穿汉语能力始终的核心性、契机式的因素;离开这个范畴,国际汉语教育的其他因素便无从谈起。因此,如果国际汉语课程的着力点是汉语能力,那么这些因素及其关系就是国际汉语课程的起点和终点。
在课程设计的知识体系中,语言系统与“文学、文化”这两个基础因素密切相关,是国际汉语课程内容的基础范畴。可以从三个方面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文化孕育语言,语言反映文化;二是语言编织文学,文学折射语言;三是文学是文化的具体成果,文化是文学的天然宝藏。其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代表了从语言到语用、从语用到语体的较高境界;汉语能力的高低,会在文学水平或话语的文学程度上有明显反映。如果把三者分成两类,那么,语言是国际汉语课程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习得与学习的目标性因素,文学与文化则是基础性因素。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习者来说,可以在技术层面把这两方面分开来学习,而对教育者来说,必须有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的理念。在知识结构中,连同文学在内的广义文化因素广泛地分布在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有三组关系可以较好地表明文化因素在课程内容架构中的不同面貌。一种是点面关系。在课程中,许多文化因素都是以“点”的面目出现的,表现出课程本身的特点。同时,点与点之间具有互补互动的关系,通过这种联系,形成这里所说的“面”。不过,这只是“面”的含义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面”不仅覆盖语言系统,而且会成为全部课程内容的背景性因素。这种理解,给“点”的设计提出较高要求。另一种是表里关系。由于文化对人来说具有深刻的内在性,因此,课程内容中的文化项目设计就应当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使文化项目有利于通过教学过程而实现“内化”,为文化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还有一种是知能关系。“知”是知识,“能”是能力。尽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或一体性,但的确存在有知无能或少能的情况。关键问题在于,一是能否使文化项目的设计真正实现系统化,一是能否使这一系统转化为学习者的系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能力就没有太大困难了。
课程内容的行业、专业或职业相关性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知识结构中。在初级和中级汉语课程中,行业、专业或职业方面的内容一般是分散地、间接地、非刻意地编排在课程内容中的;高级课程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但并不局限在哪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专业或职业上;后高级课程是专门为行业、专业或职业学习者而设计的,除了具有汉语课程的一般特点外,行业、专业或职业相关性得到集中、直接、刻意的强调。不管怎样,这种相关内容,应该是现代社会汉语学习者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以学以致用为目的的成分之一。
四
国际汉语课程的结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背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被安排在以外国学习者为直接对象、以现代标准汉语为核心内容、以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为主要目标的时间性程序系统当中。这些因素既不同于语文课程因素,也不完全等同于外语课程因素。这样,国际汉语课程就应该带有自身的明显特点。
首先,国际汉语课程具有国际性与本土性相统一的特点。只是其中,一方面,本土属性因为以外国学习者为直接对象而显得比语文课程的这一属性更加突出或显著;另一方面,与英语在全球长期广泛的推广与使用的实际情况相比,汉语课程各方面的全球化程度还相当低,并明显表现在课程的本土性上。
其次,国际汉语课程具有语言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特点。汉语的特点以及汉字与语言的特殊关系,使两种属性统一的基础得到天然的强化,使课程设计、课程推广与课程实施都不能忽略这个特点。
最后,国际汉语课程具有技术性与战略性相统一的特点。“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软国力的核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80%的信息由语言文字来负载传递,语言信息技术和语言产业成为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宠,语言构成‘硬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而许多大国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语言的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3]国际汉语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以汉语及其文化为载体的相关因素必将得到广泛深入地推广,继而扩大国家与民族的世界影响,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2]胡华.语言系统和语用因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N].光明日报,2005-07-28.
(胡华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