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培养研究
2012-04-29林耀佳林钻辉尹然平
林耀佳 林钻辉 尹然平
[摘要]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当认清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人格缺陷,把握健全人格应具备的内容。应通过加强认知实践,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加强人文建设,增强自身人格魅力等途徑,逐步完善和健全当代大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探究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6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格素养的要求在不断提升。然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也并不少见。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向良好方向发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一定影响和冲击,存在一定的困惑,这导致了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现状。如:学生对集体活动反映冷漠,对同学缺乏同情心,给人一种把任何事物都“看透了”的感觉。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健全人格的教育。而《哲学原理》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使之变为自己的精神武器,用以观察处理客观实际和自身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一系列问题情景,编写问题提纲,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求知,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
(一)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学生在评价和认识自己这方面容易走极端,或者盲目自满、目空一切,或者妄自菲薄、自卑自贱。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结合《哲学原理》中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让学生全面分析、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且学会扬长避短。教师还可通过问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可以不署名,但必须要说真话。然后教师再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后反馈给学生,指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则和艺术。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和剖析自己的行为,从而评价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懂得目标能够激励人,教育学生从自身和社会实际出发,确立奋斗目标,并付诸实施,实行自我监控,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通过不断检测目标的达成度来矫正目标和激励自己。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各种文质兼备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从大量有益的书籍中汲取自我的精神养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制订一些切实适合自己的具体目标计划,要求学生做到每天有安排,过后有总结,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帮助学生调整和实现目标。
(三)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耐挫力
由于现实社会各种竞争压力加大,而家庭呵护过多,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及就业等压力时可能会产生“恐惧感”,随之表现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容易依赖别人,优柔寡断,或离群独处等现象。教师可结合辩证法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也可通过一些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英雄榜样的示范作用,教育学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生动化”
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鲜活的内容和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对先进思想意识、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还要注意改变思想素质培养的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与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参与意识,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知识是人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理性的、理论的人文知识是通过在学校专门学习而获得的,而人文素质的培养还需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生活锻炼中自觉地把握和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加以引导,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以写实践心得体会的方式,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实现双赢。
四、注重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感染作用
政治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其人格魅力在生活中的体现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学生唯有感受到教师人格的真,才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成为真理的追随者。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真挚热情的态度、教养有素的举止、善解人意的心智和循循善诱的语言来满足学生的期望。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心理状态的调适与良好人格的提升,要自尊、自信、自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1]王红.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J].卫生职业教育,2003,(8).
[2]晏宁,于红军.大学生人格影响因素研究[J].人民论坛,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