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舞台

2012-04-29木叶

上海戏剧 2012年1期
关键词:先父京戏戏中戏

木叶

访《京戏启示录》编导李国修

1974年,18岁的他,就读世新大学广播专业,于话剧社第一次接触表演。

1980年。加入台湾兰陵剧坊,开启戏剧之门。

1985年,告别电祝台喜剧谐星的身份。游学日本研修戏剧。

1986年。创立“屏风表演班”,身兼剧团艺求总监、编剧、导演、演员。那一年,他31岁。如今屏风表演班走过了25车。创作出近40部原创作品。

回想这一路的戏剧旅程,李国修历历在目。说到兴致处。还起身比划几下,眼眸中依旧透着18岁初次接触戏剧的赤忱。在笔者采访经历中,李国修可算是唯一如此清晰记得自己生平的戏剧人吧,可见他的戏剧之路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来的。如今,他携带着酝酿多年的半自传舞台剧《京戏启示录》来到上海,笔春相约与这位台湾戏剧家聊聊创作、谈谈情感。

问:是怎样的契机让您想要创立自己的剧团?因何取名“屏风”?

答:取名“屏风”,是因为我认为戏和人生并无距离,摆上屏风,就能演戏,幕前戏子伶人的扮演,不过是屏风后真实人生的演绎,创立剧团,缘于日本游学的经历,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日本有四百多个剧团,我这才了解到原来可以无处不剧场、天天有戏看。有次我在日本看一出传统戏剧,听不懂唱什么,只见将军坐着一个小凳子,一黑衣人蹲在旁约莫一刻钟,纹丝不动。因为这个,我哭了。这种对戏剧的尊重,从现代中寻找传统的精神,让我下定决心要守住剧场,守住自己的舞台。那个黑衣人其实是检场人,日本传统戏剧中保留了在京剧中早已删除的一个角色,我运用到《京戏启示录》中,那种间离效果是很美的。

问:《京戏启示录》创作缘起?该剧为您半自传作品,如何作解?

答:1996年屏风成立十周年,当时承蒙所有关心我们成长的朋友厚爱,累积了小小的成绩,我更强烈地感受当时自己的创作与做剧场的态度深受先父一生重情讲义、执著无悔的影响。于是,在《京戏启示录》里,我只想回头看看我亲爱的父亲——关于先父以及他和梨园行的过往。当时年岁未过半百,人生历练不足写下自传,呈现于眼前的《京戏启示录》,姑且容我戏称——李国修半自传作品。

先父李慎恩,从十六岁起在山东青岛拜无名艺师学做戏鞋。大时代的变迁,终老干台北。凭着他的一双手,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生前他“贵”为“台湾唯一制作纯手工戏靴的艺师”;现则由我大哥李玉修继承衣钵。多年来,从先父到我大哥一直依赖着台湾京剧彼此共生共存着,耳闻或目睹两岸京剧近年正逐渐凋零式微中,我只能在一旁担忧且无力给予任何协助。大哥找不到徒弟传承,角儿还唱不唱?将来又有多少戏鞋可做?在京戏的环境中,我是不是过于忧虑?

无论从任何一个立场,我于京剧,一向是个门外汉,我毫无资格对京剧的现在与未来妄下任何评语与断言。我只能写下一些感触——从我对先父的回忆中。

问: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与瓶颈?

答:《京戏启示录》1996年首演,今年是第4度搬演。我常常对看完《京戏启示录》后的观众问一句话:“你掉眼泪了吗?”因为自己在创作《京戏启示录》时身心饱受煎熬,身体曾发生严重的晕眩,整整三个礼拜思绪毫无焦点,剧本进度完全停滞。我是一个害怕面对自己的人,一边创作,一边哭掉10盒面纸,在文字与想象里,在心里和父亲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对话,过程中几乎崩溃,但终于熬过来,并且完成比以往都要令人满意的剧本。

问:您似乎很钟情于戏中戏,之前创作的《莎姆雷特》、《征婚启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到了《京戏启示录》这结构更运用得炉火纯青,在该剧中“戏中戏中戏”是如何铺陈的呢?

答:因为父亲的缘故,我打小就在后台长大,看着戏台上的忠孝节义,戏台后的柴米油盐。这就种下了我喜欢写戏中戏的前因。此外,我认为戏中戏的文本结构最能恣意游荡与勾勒出那真假之间的各种轮廓,借着戏与戏之间的时空进出,戏里戏外的扮演都是真实,却也都是虚构,在这真假虚实的流窜间,更会看见故事里最真的情感与价值。

“戏中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在《京戏启示录》第一次发生,风屏剧团彩排演出《梁家班》,梁家班演出《打渔杀家》,除了主要的三层结构外,还演绎了风屏剧团团长李修国回忆父亲的“戏外戏”,以及梁家班班主的次子梁连英演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戏后戏”。五个不同的时空,藉由一群不属于特定时空的检场人将场景与道具搬动来转换情境,将时空与时空之间的转变自然地连结。有时候,空间还在过去,角色却已经来到现在;就像是人的记忆一样,曾经的童年往事或青春时的一段美好回忆,得花多久的时间从脑海里将那画面翻阅出来?!三秒钟?一秒钟?或是更短?!眼前所见的真实,有时会让你跃入曾经的记忆,而曾经的假象或许会随着越拉越远的时间轨道,慢慢刻划成为你相信的真实;每到下一秒,现在就会成为历史!随着舞台上流畅的时空进出,你将会忘了去探究孰真孰假,全然地让它引你进入时空与时空交迭的情境。

问:您说过您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那么,戏剧中是什么吸引了你不离不弃跟随一辈子?

答:带领屏风走过25年,回首草创的年代,的的确确经历了一段坎坷之路。没有人知道如何经营一个剧团,但屏风无惧无悔,屏风以“面对剧场的态度就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坚持在要求别人的肯定前,先要求自己的付出。诚如我太太王月所言:“京戏走过中国人的戏台两百年,京戏让多少角儿日夜叩求祖师爷能赏这口饭吃,好捐献出自己的青春血汗,博取台下观众的一声叫好。辉煌的京戏班到梁家班,梁家班经风屏剧团到屏风表演班,岁岁月月的流逝,不变的是这班戏子伶人,其为掌声而付出的忠贞心志!”我之所以执著于舞台剧的表演与生活,在《京戏启示录*里已经表达了我的信念。感恩我的父亲给我的人生启示“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父亲做了一辈子的戏鞋,没改过行。我选择这辈子做戏,永不后悔。对于这出戏的感情,绝不止于它是半自传色彩的作品,更代表他的人生信念与做戏的最高指导原则,而若是哪天屏风表演班要解散了,我也会选择这出戏作为解散公演。

采访的最后,他说“观众不曾弃我而去”。他亦不会弃舞台而去。李国修表示,这么多丰做剧场,自己活在台湾只求三件事情。一求温饱、二求安定、三求传承。一般大企业会被问到接班人,剧团也是,我父亲做戏鞋的技能传给我大哥,而我选择剧场,要完成的使命也是传承。2011年的12月《京戏启示录》传承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作为屏风表演班25周年的礼赞。

猜你喜欢

先父京戏戏中戏
留在心中的那份挚爱
留在心中的那份挚爱
也说“先父”“先君”“先人”
论京戏运用新媒体去吸引青年观众的可行性
On “Xi”
论《阳台》中的人物与镜像的关系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
倒霉受骗两将军
为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起名的人
先父和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