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院校中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实施途径
2012-04-29吴强王琳
吴强 王琳
[摘要]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语言学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体现了英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上,针对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和现状,艺术院校应充分把握这两点,从各个方面加以改进,全面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关键词]体验式英语教学艺术院校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J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53-03
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艺术类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已成为艺术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艺术院校应当以英语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艺术院校的教学特点,对英语教学进行积极改革。体验式英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最新语言学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本文根据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在考虑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为艺术院校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指出了途径,希望能对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联的情境,促动学生“进入”情境,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使外在的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具有真正的意义。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成长过程,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是主张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1]
(二)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与人本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全人”的发展和学习者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即体验式学习之时。学习者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2]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新的理解过程。该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体验哲学是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哲学根源。作为第二代语言学基础的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的感官和心智对外部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遵循的是现实—认知—语言这样的过程。[3]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4]体验式外语教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与体验哲学倡导的体验认知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英语教学最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从体验到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并将所获知识付诸事件中验证从而获得的经验。[5]Kolb 提出的“体验学习模式”将学习定义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6]其包含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具体经历是学习者体验新的情境阶段; 思维观察是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的阶段;抽象概念阶段是学习者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转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的阶段;主动实践学习是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的阶段。
(三)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特点
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在语言教学里的运用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7]以此为基础的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必然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者学习阶段的转变而扮演着多种角色,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引导、组织、监督和评估等。学生是交际者和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2.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和知识系统的构建。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语言情景唤起学习者的内在发展需要和渴求,使学习者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并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估,使内心世界不断进步。其将教学的注意力从外在知识的传授方式转移到学习者内在经验的转换效果,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3.活动的真切和实用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生能力水平的活动情境,真实地、创造性地体验任务完成的过程,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学习过程自主性与合作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以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同时,还强调体验中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互动中,体验语言交流的实际。5.采用开放的、形成性的、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多种途径,跟踪考察学生体验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多种因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估,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形成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
二、艺术院校中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实施途径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的投入不足,大多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练习上,轻视文化课学习;他们的专业个性化和实践性强,善于模仿和创造,实践活动繁多,活动较自由;他们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不同专业、背景、水平的学生云集一堂。如何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学手段大多还较为传统单一,教材建设还难以适应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评估机制还比较机械。
针对以上艺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院校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一)设计贴近艺术学生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切的语言体验情境是有效体验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感知、体会、理解和想象。教师首先要经常留意艺术学生的生活,善于将生活中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引入课堂中,使学生产生共鸣。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语言素材,如教辅读物、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自拍创作等。也可以发动学生积极观察自己周围的语言情境并介绍到课堂。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语言描述、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实物展示、角色表演等声像并茂地呈现情境。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丰富适当的课堂交际活动是有效体验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交际活动,如模拟讨论、课件制作、素材查阅、面访调查、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习者体验语言使用的过程。体验式英语教学中的活动应具有: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学会互动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互动本身。[8]互动交际可以在学生间、师生间,也可以在学生与机器间进行。另外,语言作为实现社会交际功能的工具,必须体现真实的交际目的。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在活动中注意艺术学生水平的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安排下,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与评估,有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自主体验,创造互动合作的氛围。3.策略性和反思性。在体验式艺术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引导和反思,使学生不仅能体验学习的结果,更能体验学习的过程,更快地提高自主实践能力。4.多样性与连续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多样地安排,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交际活动与专业活动、探索活动与反思活动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根据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安排,保持连续性,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三)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是有效体验的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念。艺术英语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要求》的精神,充分认识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体验为中心内容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心得报告、师生座谈等,引导艺术学生从过度依赖教师的传统学习方式向积极主动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转变。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如调查、访谈、案例分析、观察等了解艺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还要了解相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特点,懂得多媒体及网络的使用,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贴切的体验情境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并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为学生的体验过程服务,不仅发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应有效地担当起教学内容和场景的设计者、教学兴趣态度的调节者、语言使用的示范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传授者、语言实践的组织监控者、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经验总结的启发者、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者的角色。
(四)加快符合艺术英语体验式教学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与时俱进的体验式英语教材是有效体验的关键。教材应遵循《课程要求》,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和艺术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应:1.以有关艺术学生生活的主题为主线,安排课文和教学材料,创设贴切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保证信息输入的反复性和高频度,促使学生根据主题将新旧知识融合。2.注重实用性,加强与艺术学生相关的实用听说和读写训练,如面试招聘、会展演出介绍、写生参观、新闻播音、名片、海报等。3.注重体验过程和策略指导,要从任务的提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结果和评估等方面给予提示和样例,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在确定目标和重点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和任务的连续性。4.实现立体化设计,拓展语言体验情景。教材应配以网络多媒体支持,及时提供有关课程和学习等相关资源。5.突出文化体验和德育培养。通过单元主题和活动的设计,使语言材料与文化、德育内容相融合,在提高艺术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
(五)改革艺术英语教学评估体制,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评估是有效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如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作业和单元测试、网上自主学习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记录、学习档案记录、座谈等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当然,形成性评估不能排斥终结性评估,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估的内容和功能才更具体、更完备,对学生的评估才能更公正、全面。
(六)有效发挥网络多媒体在艺术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有效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一身,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网页、聊天工具、语音室、数据库、超文本等媒介,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和进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师生收集素材和学习资源、展示成果提供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认知和交际过程的模拟,可以使学生的体验过程更加直观。此外,多媒体网络技术拓展了课堂体验的时空,方便了师生的及时沟通和教师对学生的监督评估。但网络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以及教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传统教学在情感交流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也要防止出现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忽略对学生体验过程的指导、片面追求形式、迷失教学目标和重点等情形。
(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有效体验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艺术院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英语实践和体验的氛围。例如,以图书馆和校园网为基础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网站;组织开展多种英语活动。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艺术沙龙,进行英语戏剧、演讲、主持、歌曲等方面的比赛;利用电台播放英语新闻、文化故事、学习辅导、英语歌曲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第二课堂的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根据学生水平和兴趣的不同,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艺术院校应根据英语教学理论,根据艺术院校英語教学的特点,积极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体验式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着人类认知规律和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宗旨。本文根据体验式教学的特点,针对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了艺术院校实施体验式英语教学的途径。希望本文对促进体验式英语教学在艺术院校中的实践,解决艺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艺术英语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3).
[2]Rogers, C.R. Freedom to learn[M]. Columbus, Ohio: Charles Merrill, 1969.
[3]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4]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 —— 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5).
[5]程琪龙.体验式外语学习的认知功能探讨[J].中国外语,2009,(5).
[6]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84.
[7]孔庆炎,胡壮麟,桂诗春等.关注《大学体验英语》[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8]Brown, H.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