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怕输”的越剧实验
2012-04-29枣树
枣树
访《弦·越——越剧经典与四重奏迎新音乐会》主创韩婷婷
12月9日晚,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共同承办的“弦·越——越剧经典与四重奏迎新音乐会”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举办。8首用弦乐四重奏形式重新编配的越剧唱段由越剧名家演唱,并以5首纯粹的弦乐四重奏穿插其间。这台演出因其探索性引起了观众不同的反响,也引发了业界的热烈讨论。由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音乐会的策划者一越剧名家韩婷婷。
我想提供另一种可能
据韩婷婷介绍,这次音乐会的筹划和制作花了约大半年的时间,然而这个创意却很早就开始在脑海中孕育。中国戏曲与西洋乐器的结合由来已久,探索之路一直有人在不断尝试着,越剧也不例外,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交响乐、爵士甚至摇滚都与越剧有了亲密接触。2006年,韩婷婷也曾联手音乐家何占豪在上海大剧院共同推出交响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中,提琴、管乐、小号等西洋乐器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
然而韩婷婷并不满足。她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可能用一种之前没有尝试过的西洋音乐方式与中国传统越剧进行结合?而在西洋音乐这么多类型中,哪种类型又是最适合越剧呢?最终,“弦乐四重奏”成了她实验的选择。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let),顾名思义,就是“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包含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这种形式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韩婷婷认为这种“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与越剧的“戏剧性”可能存在某种契合点,她的实验就是要寻找这种契合点。另外,小提琴乐曲《梁祝》作为一个成功的先例,也让她对越剧和弦乐的结合产生了浓厚兴趣,很想尝试看看这样的中西合璧会不会衍生出更多音乐可能。
在有了初步想法后,韩婷婷还是有些忐忑。于是,她分别给何占豪、陈钧、刘觉、张佩俐这些音乐界和越剧界的前辈打去了电话,征询他们的建议。这些老师都认为此举可行,有探索的价值,这进一步加强了韩婷婷的信心。之后,她找到了刘建宽为音乐会作曲。刘建宽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又长期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工作,对西洋音乐和越剧音乐都十分熟悉。韩婷婷在浙江参加交响乐版越剧演出时便结识了刘建宽。韩婷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两人达成共识,实验由此开始。
实验:走一步看一步
韩婷婷和刘建宽在前期策划中,有两个想法:一是不改变越剧的唱腔,只在配器伴奏上下功夫。韩婷婷一再强调她的这次实验绝对不是一种改革,并不是要在越剧的本体上做出什么创新,而只是寻求越剧呈现方式的可能性。所以整个音乐会中,他们并不要求越剧演员在唱腔上做太大的修改,而是尽量保持越剧各个流派的特色;另一个想法则就是在配器上的大胆创新。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弦乐四重奏”的特点,所有唱段都取消越剧音乐的主胡、板鼓,只留弦乐部分,大部分伴奏通过弦乐四重奏完成。
构想是美好的,但在实验中总会遇到不少困难和变化。作曲是这次音乐会的最大难点,因为无例可循,也因为无法集中大把时间让那些越剧名家进行集中排练。于是,韩婷婷和刘建宽大致采取了这样一种模式:先由刘建宽根据不同的剧目先后写出一个个小样,依次寄给韩婷婷,随后韩婷婷立即把曲子送到演唱者手中,再安排时间请演员进行录音,然后立刻把录音寄给刘建宽进行调整,最后进行集中联排。在4个月的时间里,刘建宽根据各个越剧名段写出了8首弦乐四重奏的曲子,并不断地修改。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进行了调整,也摸出了一些门道。例如本来配器中只有弦乐四重奏,但后来加入了古筝、琵琶、阮这些民族乐器,但为了保持四重奏的相对独立性,这些民乐往往加在音乐的头尾;又如韩婷婷发现弦乐四重奏特别适合越剧中一些写意、抒情的曲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思祝》、《红楼梦·葬花》、《春香传,爱歌》,而一些叙事的、快节奏的段落就比较难以驾驭。但为了坚持实验的探索性,她还是兼顾了乐曲节奏、流派的多样性。
磨合是这次实验的又一大变化和困难。演员需要与音乐磨合,因为虽然不改变唱腔,但没有主胡的引导,对每个演员音准、节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韩婷婷很感谢这些演员,她们和自己一起进行着这个大胆的实验。例如张永梅,作为吕派传人她本来只唱《打金枝·闯宫》一段。但已经投入排练的方亚芬因为拍摄电影《玉卿嫂》之故,档期临时发生了问题。在方亚芬的推荐下,擅长饰演红娘的张永梅火速“救场”,另唱了一段《西厢记·琴心》。乐队也需要磨合。此次音乐会,韩婷婷选择了两支弦乐四重奏乐队。一支是由韦妹妹担任第一小提琴手、有着海外背景的“海归乐队”,另一支乐队则来自上海越剧院,对越剧比较熟悉的本土乐队。当时之所以选择两支乐队,韩婷婷的初衷是希望他们能“双线排练”,以此加快进程。但实验下来,“海归乐队”由于对戏曲还是有点陌生,排练进展非常缓慢。韩婷婷当机立断,决定“各取所长”,让该乐队只负责弦乐演出,而另一支乐队进行越剧伴奏。在弦乐乐曲的选择上,韩婷婷也花了点心思。她要求乐队演奏的曲目必须是中国题材,并且节奏有快有慢,力求与整个音乐会更加协调舞台也需要磨合。演奏区域和演唱区域的划分安排一直在调整,而戏曲的舞台和音乐会的舞台理念存在一定差异,即便小到演奏者的谢幕方式、座位排法都会发生问题。演出当天,由于电视录播的要求,只能在舞台上临时另搭了一个小舞台,使得场面略显局促,不免遗憾。
在许多场合,上海戏曲学院院长郭宇都说过一句话:“学院可以多搞实验,学院输得起。”这种对戏曲实验的支持态度也激励着韩婷婷的大胆探索。
作为一位知名的范派小生,韩婷婷在进校任教前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演员生涯发展。她坦言如果现在还在专业剧团,搞这场音乐的顾虑会更多。除了投入成本、票房回收这些现实的经济问题,她还会害怕越剧老观众的反对。但如今,学校给予了她一个“实验”的阵地,一个“输得起”的坚强后盾。所以,她愿意继续“实验”下去。这次音乐会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阶段性成果。在打磨修改后,她希望将来推出一个全新版的“弦·越——越剧经典与四重奏音乐会”,让大家继续检验这个实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