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音乐融入思想品德课堂,增强教学效果的尝试
2012-04-29王太兴
王太兴
[摘要]把音乐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法,可以借助音乐重现历史,激发情感;借助音乐感受传统,认同文化;借助音乐触动灵魂,亲师乐学;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音乐效果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46-02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明确提出了九种智能并对其一一加以定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并且他认为,有一些智能还有待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不管具有何种智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有多高,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人们还是真诚地接受和喜欢富有人性的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在这儿姑且称之为:品德智能。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努力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提升国民的品德智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富有人性的合格的人。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较强,知识点颇多、结构庞杂,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灵活性。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只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45分钟,不顾学生能否消化所讲的内容;不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关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相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是:变“说教式”为“体验式”,变“单向式”为“多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教学绝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
我多年来一直工作于音乐学校中,这里的学生一般能娴熟地掌握一两样乐器的演奏,多的甚至會七八种乐器,并且他们比较活泼和外向,具有很强的表演欲和表现欲。为了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法,把音乐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我进行了摸索、尝试,让学生真正对思想品德课做到想学、乐学、会学。这种尝试的目的在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一、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
音乐有激众功能,即能把人们的情感激励起来。罗曼·罗兰曾极度赞赏音乐的激众功能,他说:“一首名曲胜过一支铁军,法国的一首《马赛曲》奠定了法国胜利的基础。”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这支曲子像划破夜空的闪电,迅速在华夏大地乃至世界上流传,激励着千千万万民众为争取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也因此成了我们的国歌。歌曲那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音符,成为唤醒民众的号角,无数仁人志士在它的召唤下,义无反顾地冲向反法西斯的战场。雄壮激昂、享誉全球的《义勇军进行曲》,被郭沫若先生称赞为“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郭老认为这首曲子是“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在上到八年级“情系祖国”这课时,谈及其中一个标题“国运兴衰,牵动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时,我用多媒体出示《时局图》、《日军侵略中国一图》、《南京大屠杀》等图片,说明旧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蒙受长期的苦难和耻辱的状况。接着自然而然地导入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说明我们的国歌不会过时,她不停地提醒我们全体中国人: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此时请一位学生当场进行钢琴伴奏,全班学生全体起立齐唱国歌。虽然他们平时在升旗仪式上不好意思唱国歌,但这会儿一个个激情饱满地高声激唱,特别震撼人心。我突然间觉得孩子们好像长大了。下课后还有几个同学指出某某哪个音没唱准,哪个小节情感不够投入,不行的话下一节再来唱一次,并说这样的思想品德课他们喜欢。
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的感受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加直接,它更能激起人的情绪共鸣。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与神经生理学研究所通过实验发现,音乐能影响人类大脑的活动。好的音乐作品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
二、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八年级谈到“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这一课题时,我们先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让学民乐的学生分别用古筝、二胡及琵琶弹奏了耳熟能详的名曲《梁祝》,再请他们用这三种乐器合奏。古筝轻扬华美,旋律柔和流畅,高雅明亮,韵味悠长;琵琶刚柔相济,使音乐富有层次,强弱对比,情感转换,激情扫轮,美妙绝伦;二胡厚实、圆润、柔和、紧张、明亮、丰满。这些乐器丰富的表现力,让人如痴如醉。每一次演奏学生都沉醉其中,每次曲终都是沉寂了几秒钟后,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民族乐器居然有如此神奇的表现力,这令很多学习西方管弦乐器的学生啧啧赞叹。他们也用钢琴和小提琴演奏过《梁祝》,却不得不佩服民乐所拥有的另一种独特的韵味。我自然而然地引导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生命力”这一说法,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音乐可以怡情,增强思想品德课堂的吸引力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
亚里士多德说过:“音乐对德性有所裨益,依据的理由是它能陶冶我们的心灵,并使我们习惯于正直的愉快。”
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语言,其对人类心灵产生的震撼力量令人无法抗拒,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它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都能通过它得以表现,它强烈地影响、感染着人们。当我们沉浮于音乐的海洋时,凭借着作曲家的情感指引,会进入一种奇妙的、忘我的境界。
在谈到如何对待社会流行这一话题时,学生非常兴奋。他们主动谈起心中的偶像,我也谈了自己喜欢的歌星,他们很惊讶老师居然也“追星”。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哼起他们喜爱的流行乐曲,我也在他们的带动下哼唱了林俊杰的《江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他们知道原来老师也跟他们一样。一时间,年龄的差距缩短了,老师成了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不仅那么容易亲近,也可以那么的“high”。贴近生活与成长道路的歌曲总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就是这些纯净的、生活化的音乐唤回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解开了束缚他们身心的绳索,唤起了他们真诚的本性。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时就可以适时引导孩子“面对社会流行,学会选择是最重要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与老师用音乐进行快乐地沟通中,一些正确的观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思想品德课,而不是板起脸来说教,这种方式增强了思品课堂的吸引力。
正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音乐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它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改善了思想品德课堂生吞活剥式的灌输方式,将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美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雨兵.创造孩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刘竑波. 多元智能与教师[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斯特. 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李杰主编.论语[M].哈尔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