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方略

2012-04-29杨明洪安七一

民族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西藏经济

杨明洪 安七一

[摘要]总结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方略,对于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方略,阐述不同时代西藏发展面临的特殊矛盾以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促进西藏发展的方略,有三方面的经验值得重视:一是西藏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的问题,区别于一般省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是支持西藏的发展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和政策;三是对西藏发展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关键词]中央领导集体;西藏;发展方略;经济

中图分类号:D69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1—0015—07

发展是西藏工作的两大主题之一,也是西藏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中央领导集体一直非常关注西藏的发展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战略策略。总结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西藏发展问题的思想、战略、策略,对于贯彻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西藏经济的方略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西藏是一个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民族地区,无论是从当地的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来看,还是从西藏与祖国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的影响来看,都有很大的特殊性;而且,这些又都和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西藏工作一旦发生偏差,不但历史上的问题解决不了,还会增加西藏各阶层人士的疑虑,造成新的隔阂,给分裂主义分子及外国敌对势力留下机会。为此,在发展西藏方面,当时提出一系列发展西藏经济的方略。

(一)对西藏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1952年10月8日,毛泽东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讲到:“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1](P.88)1953年3月10日,毛泽东给达赖喇嘛的信写道:“建设新西藏所需要的帮助,凡是能够办到的,中央当尽可能地办到,但因交通阻隔,有些事情一时无法办到,只好等待以后办。”[1](P.97)

对中央给予西藏的帮助,西藏人民是欢迎的。朱德谈到了这一点:“过去到内地来参观的一些西藏官员,都曾要求中央帮助西藏发展工商业和农牧业”。[1](P.108)

对于西藏经济发展,国务院于1955年3月9日作出了两个决定,即《国务院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1](P.132-133)和《国务院关于西藏交通运输问题的决定》[1](P.134-135)。这两个决定旨在向西藏注入大量扶持资金和援助,以尽快结束西藏没有现代工业的落后局面。同年同月11日,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西藏金融贸易工作几项措施的批复》,同意西藏工委提出的在公路通车后的几项措施。[1](P.138-140)在中央的帮助下,和平解放后,广大西藏人民和西藏上层分子看到了中央对他们的帮助是真切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废除残暴的封建农奴制

平定西藏武装叛乱后,民主改革成为西藏广大农奴的愿望,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1959年3月21日,中央做出《关于在西藏平息叛乱中实现民主改革的若干政策问题的指示》,指出:“西藏噶厦政府①已经撕毁了十七条协议,背叛祖国,发动西藏的全面叛乱。……中央原来决定的六年不改的政策,自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去”[1](P.203)。“在这次平息叛乱的战争中,必须同时坚决地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以便彻底解放藏族人民群众,引导西藏地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消除叛国分裂活动的根源。”[1](P.203)

1959年4月2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西藏问题的决议指出:“西藏人民久已要求自己的社会制度,许多上中层开明人士也认识到,如果不改革,西藏民族断无繁荣昌盛的可能。由于反对改革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反动分子的叛乱已经平定,西藏广大人民的改革要求,已经得到顺利实现的条件。”[1](P.219)

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历史的伟大转折。这种转折,最根本的就是从制度上打破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政治上的解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三)实行别于内地的新民主主义政策

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我国全面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5年9月4日,中央也强调“在西藏民族中进行的任何改革都不能不是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一部分”,[1](P.141)同时,又强调“西藏民族的历史条件是不同于国内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由于封建农奴制仍然是西藏民族全部生活的基础,统治西藏民族的势力仍然是贵族僧侣。在西藏民族中进行的改革,包括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禅堪布厅委员会进行的一些改革,在一定时期还只能是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革。”[1](P.141-142)

不幸的是,1960年冬,西藏也不同程度地刮起了一阵试办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风,虽然有的地区试办数目不大,但“来势很猛”。试办合作社的工作展开后,很快被中央察觉了。毛泽东亲口对班禅等西藏领导人说:“现在只搞互助组不搞合作社,搞互助组,发展生产,使农民安定下来,生活得到改善。你们那里同内地不同,是从封建农奴制度进到个体所有制,经过个体所有制要多长时间,以后再看。”[1](P.343)

1961年1月5日,邓小平指出“由李维汉同志主持搞个指示,管他几年,……要把经济政策、统战政策等包括在内,管他五年,以后不再开会讨论方针,只是检查就是了。稳定下来,对平叛也有好处。”[1](P.244-245)邓小平还进一步说明,他最近看了《资治通鉴》,历史上遭到严重破坏坏后,真正搞起来两年就恢复了,瞎指挥破坏也快。[1](P.245)“4.21”指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196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向西藏工委、西南局、各中央局以及各省、市、自主权党委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该《指示》说明“中央最近讨论了西藏工作,着重研究了今后西藏工作的方针和若干重大问题。”[1](P.253-263)这个指示,就是著名的“4.21”指示。“4.21”指示表明,中央在西藏实施别于内地的新民主主义政策。

(四)加快西藏现代化发展

西藏解放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注西藏现代化发展。毛泽东的“经营西藏”,本身就包含着治理和建设两个方面。周恩来谈到,“西藏现在落后,是不是就总也赶不上内地了呢?不会的。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后,全国都发展了,对西藏用的力量就会更多,以后西藏是可以赶上内地的。”[1](P.131)毛泽东指出,“中央人民政府一定会……使西藏的经济逐渐繁荣,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1](P.492-493)

对于西藏要发展,既需要西藏人民艰苦奋斗,也需要全国的帮助。毛泽东强调,“建设新西藏所需要的帮助,凡属能够办到的,中央当尽可能地办到”,[1](P.97)在政策上给予照顾和优惠。他对达赖喇嘛表示:“中央人民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使西藏的经济逐渐繁荣,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

在同班禅谈话时说:“西藏无力举办的事,中央还可以帮助。”[1](P.122)对于西藏的财政问题,毛泽东则表示:“西藏工委和军区的全部工作经费,完全由中央负责,不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开支。西藏无力举办的事,中央可以帮助。西藏还是要收税的,谿卡、宗、基恰和自治区政府的经费有人民来维持。”[1](P.225)

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西藏经济的方略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文革”严重地破坏了党的民族、宗教和统战政策,使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史上, 1980年和1984年召开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确定了西藏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和方针政策。经过1987年至1989年较长动荡之后,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西藏工作,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重要转折点。从1980年到1989年,西藏面临着一些特殊矛盾:一是迅速医治“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疯狂推行极“左”路线对西藏的创伤;二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如何发展西藏成为急迫的任务;三是分裂主义抬头,民族分裂势力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干扰比较大。为此,在发展西藏方面,当时提出一系列发展西藏经济的方略。

(一)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

早在5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重要的命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1](P.27)在邓小平看来,虽表现为一个政治问题,但在本质上仍是一个经济问题。他进一步指出:“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1](P.27)到80年代,邓小平说“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1](P.195-196)这样,邓小平将民族区域自治问题转化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随着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他的这一战略思想就在西藏逐渐变成现实。

(二)发展西藏经济方略的“三次提升”

1.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休养生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根据群众的愿望,从西藏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西藏自治区实行了特殊政策。这些特殊政策,主要是让广大农牧民休养生息。[1](P.388)《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明确以“藏族干部和藏族人民为主,加强各族干部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西藏实际情况出发,千方百计地医治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创伤,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繁荣富裕起来。”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对外贸易、经济管理体制、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等一系列政策问题上,纠正各种“左”的偏差,让群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包括(1)最大限度地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2)免征农牧业税收,取消一切形式的派购任务;(3)废除一切形式的摊派用工,减轻群众负担;(4)满足城市职工、居民必需的供应。

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之后,中央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经济情况,加大了西藏的援助力度,并相应制订了对于西藏的各种优惠政策。在西藏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在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即著名的“两个长期不变”,对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免征一切税收;同时,西藏外贸出口享受全部外汇留成,允许西藏在内地转销一般性进口商品等。在中央的支持和特殊政策下,西藏出现了一批前所未有的现代工业和交通设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

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认识论的高度对西藏的特殊情况进行了一次再认识,从西藏实际出发,研究了进一步放宽经济政策让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一定”,第一个“一定”就是“一定要按照西藏的特殊条件,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1](P.362)进而提出的两项对策是:一是进一步放宽政策,促进牧农业和民族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继续让群众休养生息,增加实际收入;实行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的方针;保证农牧民在生产上的自主权,决不许强迫群众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完善农牧业生产责任制,不要照搬内地经验;想方设法扶持和帮助民族手工业发展;搞活商业,畅通渠道。二是推动西藏对外开放。继续发展或者逐步发展同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等邻国的边境贸易,国家补助外汇差额;发展旅游业,对国内其他省市区的开放。

3.邓小平:西藏要“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在西藏发展问题上,1987年6月,邓小平指出:“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总的讲还是处于落后状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1](P.398)“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1](P.398)“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去做,也并不难。”[1](P.318)

进而,邓小平提出了衡量西藏工作和各种是非的标准,他说:“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让西藏“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是一个伟大的命题,为西藏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对于西藏的发展动力来讲,既要坚持自力更生,同时相对发达地区要帮助和支援民族地区。 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对西藏采取扶持的方针,要内地帮助西藏发展。关键是要使西藏人民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P.399)

(三)倡导“全国支援西藏”

邓小平强调:“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1](P.397)他进一步强调:“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助西藏搞一些建设项目,而且要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1](P.397)而且,援助西藏发展,不仅表现在物的方面,而且表现在人的方面。邓小平指出,“西藏是人口很稀少的地区,地方大得很,单靠二百万藏族同胞去建设是不够的,汉人去帮助他们没有什么坏处。”[1](P.397)

针对西方一些人以西藏地方的藏汉人口比例而对我国内政评头论足甚至干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以在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一点,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1](P.397)

事实上,“全国援藏”正是按照邓小平的思想进行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全国各有关地方和单位要认真做好支援西藏工作”。但真正兴起“援藏”高潮的是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自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山东、福建等9省市和水电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建材局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43个近期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会议决定在财政、税收、金额、外资等多方面支持和帮助西藏,并确定由部分省市援建43项工程,建设内容涉及10个行业,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

援建方式被称为“交钥匙工程”,即从设计、施工到室内一切设备用具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等,均由承建单位包干,竣工后交出钥匙,即可投入使用,产生效益。43项工程基本满足了80年代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需要,被人们誉为高原上的“43颗明珠”。

从理论上,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多向中央“交钱”即贡献税收,中央政府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而对于西藏,中央采取号召发达地区无偿支援西藏经济建设,这是中国特有政治制度下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西藏经济的方略

经过了自1988至1989年较为严重的动荡,与全国内地相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失去较多的发展机会。当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急需得到改善,社会急需得到稳定,西藏各族人民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国际敌对势力加紧西化、分化中国。所谓的“西藏问题”是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王牌”。达赖集团看到国际风云变幻,加紧从事“西藏独立”活动。1989年10月,在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讨论西藏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推动西藏实现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

(一)治理西藏经济方略上的“两次提升”

1.第三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江泽民指出:“不进一步加快西藏发展,势必影响西藏稳定,还要影响全国发展。加快西藏发展,最根本的是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经济上去了,其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把潜在的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不仅会大大造福于西藏各族人民,而且对促进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1](P.457-458)李鹏指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目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1](P.466),“加快西藏发展,不仅是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政治问题”。[1](P.467)强调加快西藏发展的特殊理由是,现在西藏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加快西藏发展要靠国家的扶持,要着眼于从体制上解决问题,辅之以资金上的专项补助。为了帮助西藏自治区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决定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和外贸等方面,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2.第四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跨越式发展”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跨越式发展” 的命题,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

中央‘十五计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对全国经济发展而言的,当然也是有条件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首先突破,逐步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区和战略部门,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一种发展战略。对于西藏这样的地区,就可以而且应该采取这样的战略。这不仅对西藏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1](P.522)

“跨越式发展”不仅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扩大“全国援藏”范围和完善援藏方式

1994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支持西藏的范围、方式、方法等,李鹏要求“今后,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区应继续与西藏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内地两三个省市对口西藏一个地市,充分发挥各地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其他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支援方式,支持和带动西藏加快发展,与全国一道前进。”[1](P.475)同时,提出了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形式组织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援助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力度加大,全国29个省市区、6个计划单列市和国家10多个部委参与了援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了交通、能源、通信、农牧业、社会事业等一批基础性骨干项目。62项重点援藏工程全部建成。此外,兄弟省市还投资22.4亿元,援建了576个建设项目,中央有关部门投资9.2亿元,援建了140个项目。

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指出:“全国支援西藏,是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政治任务,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西藏实现快速发展的特殊措施。”[1](P.553)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要求:“承担对口支援的省市,应该把加快西藏受援地区的发展视为本省市的一项特殊任务,把那里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本省市整体发展计划,实施全方位援助。”[1](P.553)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全国支援西藏”的重要性有更充分的认识。正如李瑞环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首先,因为西藏自然条件差。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这种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西藏办许多事情比其他地区面临更大的困难、需要[1](P.572-573)

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西藏经济的方略

以胡锦涛中央领导集体时期,西藏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一是进入新世纪后,全国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与全国相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西藏各族人民要求加快发展,尽快摆脱贫困的愿望十分强烈;二是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分裂活动更加猖獗,发生了“3.14”严重事件。鉴于此,以胡锦涛中央领导集体时期提出了新的发展西藏经济的方略。

(一)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路子”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在新世纪新阶段,西藏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维护统一,最主要的就是要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子。2007年,胡锦涛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赋予“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丰富内涵,从在根本原则上、在指导方针上、在基本战略上、在经济发展上、在社会建设上、在维护稳定上、在组织保障上等方面对“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进行了规定。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西藏的具体探索。

(二)将跨越式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继承了第四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并向前推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使跨越式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新的形势下,突出了2020年西藏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基本目标确定的情况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必须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决定看必须把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将中央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

将跨越式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要求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上需要实现“七个更加”,即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将跨越式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要求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上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推动西藏的经济体制改革

为了增强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中央确立了进一步推进西藏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支持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精心培育旅游精品,以旅游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和相关产业发展,在发展旅游业中保护环境,尊重民族习惯。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和藏医药业,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优势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制定有利于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在“两个长期不变”增加了新的长期不变,即“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稳步推进农牧区各项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符合西藏实际的新举措,建立农牧业经营新机制。建立健全耕地、草场合理流转机制,鼓励和发展规模经营。

(四)加大对口援藏的力度

进入新世纪,全国援藏不仅在范围上扩大,而且在形式、方式均有所拓展。目前,除59个中央国家机关、全国18个省市和17户中央企业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工作外,其他省和自治区都参与了支援西藏的建设。至2009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及中央国家机关已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达133.15亿元,完成重大建设项目4393个。2007年和2009年,17个省市的援藏干部领队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与对口支援单位分别共同会商了第五、六批干部选派计划。

五、结论

总结各个时间,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发展西藏问题的方略,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结论:

(一)西藏发展问题始终受到成为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的问题,区别于一般省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鉴于西藏问题不是简单的民族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宗教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地方问题,历史、自然、社会和现实的问题等多方面决定了西藏问题非常特殊,从而决定了西藏在历史、在当代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对西藏发展问题的谋划超出了一般省区意义。早在5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确立西藏问题处理权归中央。将处理西藏问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西藏问题特殊性认识的初次升华。这一措施的实施,为西藏在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处于特殊地位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此后,西藏发展问题始终受到成为中央关注的问题。中央从全国大局的角度谋划西藏的发展。

(二)支持西藏的发展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和政策

在中央领导集体看来,西藏的发展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和政策。比如,针对西藏农牧民贫困的现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取消了西藏的农牧业税,比内地早了20多年。针对西藏现代化建设需要特殊的方式时,中央采取了“全国援藏”,而这种对口援助在第二次中央工作座谈会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方法后来才运用在三峡库区建设、新疆建设、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还如,20世纪60年代,当内地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央专门发文阐明实行别于内地的新民主主义政策。

(三)对西藏发展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毛泽东提出对西藏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支持西藏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说“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江泽民说“加快发展,最根本的是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经济上去了,其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 “绝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绝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三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第四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跨越式发展”。胡锦涛说“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 ,“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对于像西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将跨越式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要求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上需要实现“七个更加”。オ

注释:

① 指原西藏地方政府最高行政机构。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西藏工作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西藏经济
都是西藏的“错”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们一起去西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神奇瑰丽的西藏
分享经济是个啥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