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朋友小吴 等

2012-04-29南煜

诗歌月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阳子杨克诗人

南煜 等

我的朋友小吴

南 煜

我的朋友小吴,出了车祸,30岁

当人们以穆斯林的白布

将他裹起来时

我确定,他是死了,

并且再也不会

活过来。

曾经我们谈到过生死,我说我死后

不能葬在城南墓区

他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雇车,用冰块

让我新鲜的回到甘肃

他的承诺让我很踏实。

如今

他随车流走了,我的灵魂

再也不能还家

不怪才怪

张无为

冬天遮掩不住冷

烟幕都僵在那

雪却是软绵绵的

飘,约定没留下影子

夜把脚趾暴露

在灯下,你的鞋子

装不下一颗沙粒

只能独自离开

雪地上不再有痕迹

那杯水也冷却下去

但你依然看不见

透明中的秘密

下午五点半

南 北

空气中

弥漫着焚烧稻草的气味

夕阳下,苍山被裹上一层轻纱

我经过田野

看到一个农民在烟雾中

来去像一只黑鸟

打开院门。一缕斜阳被烟的颗粒缠绕

南瓜在墙边的叶蔓下

静默无语

飞燕

潘建设

一只斑驳的飞燕,

停在廊檐上看我。

连叫了数声!

嘴角渐渐流出暗红的血来,

最后扑通一声倒下。

想救它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一群放学的孩子们捡起又扔下,

在脚下乱踢。

这无邪的笑声,

并不懂得悲伤

月台

埙 羽

我踏上铁轨

把两只手放下

这样的趴伏滑行

姿势很新鲜

也不是不可以的

把自己先送走

在前面小站等你

有一节绿车厢擦肩而过

你坐在那个窗下

奔跑的好快

在路上

我不想说话

也懒得腾出手

向你鸣笛

失身

搞 活

九月二十三日

我饿了

儿子也饿了

我走出巷子口

去了街边

被摸了好久

被看了好久

那个人终于相信

我本分又干净

拎着十斤散装米

和两盒酸酸乳

我回到家里

三十七块八毛钱

仰在桌上

月底之前

她再度失身

洗碗

杨 立

一摞子碗

堆在水池边

它们刚刚都被人

用嘴舔过

她在清水里

一个一个

仔细地擦

一直到

清水变浑

水面上漂着

菜沫饭粒

和一圈圈

亮亮的油花

她动作纯熟

轻柔

洗碗的手

比瓷细

比碗白

实习医生

化 语

写下病历里的首句:

“晕厥三小时......”

他盘算刚刚过去的三分钟

想着结束

想如何把一年过成一天

想着抢救室和漂亮的小护士

浓烈的药水味

除了呼吸机的急促不安

除了鲜红动脉的困乏疲怠

除了头盖骨的嘲讽

这其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就是把那个重伤者

从抢救室送到大门口

那里停放一辆板车

和一个红眼眶的无语的女人

哦,他们都去了哪

无聊

大 海

一只蚂蚁和一只蚂蚁吵架

一只蚂蚁和一只蚂蚁撕咬

一只蚂蚁和一只蚂蚁亲热

一只蚂蚁和一只蚂蚁握手

都死了

我蹲在边上看了半天

拍拍屁股走人

中国式荒诞剧

黄运丰

这些情节闪烁,幸运地发生在我们光荣的 境内

媒体安静而华丽的报导,知识分子深刻

或浮于表面的探求……我们这些暗淡的草芥

却兴致冲冲地关注、谈论、莫衷一是,又 渐渐苟同

习以为常了,那些并不算作奇迹的跳跃

所带来的微澜,只是偶尔光华夺目,有如 警醒的默祷

等待死水沸腾的日子,像是等待新的暴

民,鱼腹丹书,篝火狐鸣

不幸的是,我们这些被定义的局外人仍然会

在柴米油盐的寂寞里不问杂草灿烂的大事

在生儿育女的聒噪里不屑接二连三的偶然

也许,中国真正的看点不是已经发生的事件

如何冠绝古今,如何中外罕见——即使未 身临其境

也无须抱憾。只须安然等待那时不时冷不丁

又不算意外的正剧逐一上演,做一个本分 的观众

木然端坐在台下,适时报以适量的掌声即可

冷不冷

楚天之云

风吹雨打

那株水杉树,从秋天

站到了冬天

它抓获的棕笤帚还在

蓝绳绳牵挂的校牌牌还在

站在三楼

你又一次想象

一个场景的诞生过程

想象

校牌上的那个人

是么个样子

严霜已经来了

那个人不知道

冷不

失恋的事

忍淹留

我们生活在罗马

当街头响起《圣母颂》的时候

你轻吻我的额头

从此再未出现

每到清晨

我开始用琴弦丈量阳光的长度

从床头到窗前

以为那是你走的路程

到飘起雪花

你的归期就近了

于是

询问每一个自称是你的人

可愿数一数小提琴的音节?

最东边的那朵云

已经飘到我们的窗前啦

我对它讲了你的故事

可它被太阳的味道呛了眼

哭出的星星就挂在那儿

给你照着路

山谷之夜

小桥流水

山谷的夜很静

只剩下风在自言自语

山谷的夜很冷

谷底一洼清泉

把月亮紧紧搂在怀里取暖

季风

三 犁

不想张嘴

一根芹菜或是一个女人

胃不再动了

脚步一时也未停下

回想曾经靠在一起的影子

沙滩开始慢慢垮塌

拥抱的味道还在

风的方向却变了

今年东南,明年西北

哑猫

白希群

“耗子皮”色的母猫

声带坏了,叫不出声音

撕扯一会儿纸壳箱的摇篮

就蹲在墙角发呆

天空也是“耗子皮”色的

下着青雪,掩盖了便道上

带血的车辙印

和四下溅落的血迹

三只毛绒绒的小宝贝——小小的冤魂

不断撕扯它的乳头

撕扯它的心肝

它的整个身子插满了钢针

它不叫,它叫不出声来

它不张牙舞爪,它和人亲近

它冲人笑,呲着牙讨好地笑

它笑起来像黑色的曼陀罗突然开了

严寒

梁树春

一滴泪落到地上

就是一颗冰珠

一位老人被冻死了

他盘坐在路边的土墙前

烟袋掉在腿上

左手拿着火柴盒

右手捏着燃过一半儿的火柴

他冻僵在点烟的姿式

像庙里打着手印儿的佛

喜欢音乐的人

唐 突

10月18号

我在江边拉琴

10个月的婴儿

坐在摇篮车里

他的爷爷推着他

来到我的身旁

我即兴拉的

顿弓和跳弓

活泼

从进行曲到舞曲

我使劲

他也使劲

小胳膊小腿

兴奋地扭动

眉毛和嘴巴

也一撇一撇

有时发出

“哇哇”的叫声

真是高兴和感动极了

咱们中国

又多了一个

喜欢音乐的人

(本栏由中国诗歌流派网特邀刊出)

阳子的诗纯粹如一滴晨露的取向,当众多的女性诗人在凭恃女权主义等同生活理想挤迫特权性格的纠葛当中,她仍坚持她那凌空极致的冷静、简洁与接近神灵呢喃的语句排列,获得了情感取决原诗意的胜利。——道辉

是真的

阳子

是真的,在一切事物的褶皱处

我们找到的都是起毛的灵魂碎片

睡眠有了这些细屑就不会饥饿

在神经脉管的阴暗处安置上一台机械

这是真的,可以促进不良物质的撤离

萌芽的骨架,有花纹的鲜血

习惯性剧痛的感觉,以及

能够装下一颗颗心脏的毛孔们

所有应该平静的,真的获得平静

像一片光,找到了覆盖住一切的可能

空气显然是鬼鬼祟祟的,这也是真的

一只蟑螂在史书上堂皇穿行

动作类似触摸人类的惊惧表情

遗落的痕迹微妙伸展,一只沉默的手

把时间涂抹在肉体的欠缺处

死亡是一场缓慢的神秘旅行

这更应该是真的,对灵魂进行

日复一日的疲劳切割

说:一切是真的,真的,还是真的

相信是真的,就能演变美好的幻想

和理想主义的呼吸

扯下史书的一页,倒出发生的一些事

都是油腻的,属于盘中美食

一只消化的胃举着火焰

尘埃让出位置,走在最前面的

或者,走在最后面的人

那些真的停下来的人

卸去身上甜蜜的伤痕

阳子,女,生于70年代。著有诗集《语言教育》等四种,参与编选大型诗丛《诗》,新死亡诗派主要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林忠成: TS·艾略特认为当代历史是巨大的暴力和虚无的全景照片,阳子的诗歌就是全景照片的暴力场,该场像霍金描述的虫洞一样具有巨大的能量,连穿越其中的光线都会被绞碎。这个场里一切都是虚无,“一切是真的”,也是假的。在中国诗歌圈,很少有女性诗人的写作达到阳子的深度,她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女巫气质:谵妄、晦暗、阴冷、沉郁,充满悬浮感。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进入她的文本深处,能闻听到阵阵摧肝裂胆的尖叫,仿佛雌性的语言法西斯在疯狂虐待不听话的根词,强迫它们骨骼错位、经络错位,以达到一种凶险的美丽,如“在神经脉管的阴暗处安置上一台机械”。错位过程必然会产生剧痛,但作者本人显然已充分做好受虐准备,就像她在本首里阐释的“萌芽的骨架,有花纹的鲜血//习惯性剧痛的感觉”。只有对疼痛极度敏感并且具有超强承受力的诗人,才能超越这种虐待,进一步升华它,对那些无机物注入血液与灵魂,让它们的物格活过来,成为人格,“我们找到的都是起毛的灵魂碎片//睡眠有了这些细屑就不会饥饿”。可以推测,当阳子产生写作冲动时,她身体的或精神的某些地方一定在熊熊燃烧,这番情景很像叶芝描绘的纯粹的审美状态:“昏迷,天堂在大脑中燃烧,悲剧达到极限。”

李德武:与其说阳子在这里企图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不如说是要唤醒对人类生存现实的焦虑和危机感更为准确。尽管阳子没有触及具体事件,但她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失望。她细腻的感受正一点点地脱离自身,慢慢渗透到周围的环境中或人物身上。她用心感受一束光、一根草、一只鸟存在之机,也正是自己的生命超出有限,进入无限之时。阳子称自己这一行为体现的是“知善的心肠”。

她在《死亡匣子里的风》一文中这样谈到:“……这个场面捧出我知善的心肠,不管是何物,哪怕一粒飘浮的尘埃也能占据我的心。我因此楚楚可怜地诗写,手指轻轻地发掘小动物悲戚的、空泛的美。”

的确,阳子的诗中拥有一种孩童的天真和梦幻式的纯粹。但似乎这份天真少有孩童的浪漫,那更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于死亡无穷无尽的恐怖臆想。作为一种体验,从细微的事物上面感受存在的变化和消亡是一个诗人必须具备的敏锐和良知,在这方面,可以说阳子表现出了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方式。她舍弃了语言的确定性,并将表达建立在凭空出现的意念活动上,因此,这种表达没有必然的逻辑性和因果性。这是一些无限延伸的语言的枝蔓或根系,仿佛被死亡的意念引导着,又仿佛是对死亡的背弃。由于在这里死亡没有确定的主体,因此无论对死亡的依从,还是对死亡的对抗都显得“空泛”,我说不准这种空泛中是否也含有盲目的成分。作为读者,我无疑更期待看到语言指向的明确性,但在阳子的诗里,语言总是在刚刚建立起的目标中迅速转向。这使得她的诗真的如同风一样虚无而缥缈,具有某种强烈的冲击力,却让你无法捕捉行踪。

人民

杨克

那些讨薪的民工。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148双残损的手掌。

卖血染上艾滋的李爱叶。

黄土高坡放羊的光棍。

蘸着口水数钱的长舌妇。

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

跟城管打游击战的小贩。

需要桑拿的小老板。

那些骑自行车的上班族。

无所事事的溜达者。

那些酒吧里的浪荡子。边喝茶边逗鸟的老翁。

让人一头雾水的学者。

那臭烘烘的酒鬼、赌徒、挑夫

推销员、庄稼汉、教师、士兵

公子哥儿、乞丐、医生、秘书(以及小蜜)单位里头的丑角或配角。

从长安街到广州大道

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

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互相取暖。

就像肮脏的零钱

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杨克,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重要代表性诗人之一。

霍俊明:一个诗人在“新世纪”的一个凛冽的冬天写下关于“人民”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偶然为之的事情。这是一首关于“禁忌”的具有挑战性、还原性、命名性以及深深的“现实感”的文本。“人民”无论是在政治的极权年代还是在加速度前进的后工业语境下的移民时代,都成了一个空无一物却又可以被各种话语填充、利用甚至可以替换的场域。而真正的存在个体、普通命运的“沉默的大多数”却仍然在中国写作者这里成了继续被悬置的尴尬和失语的处境。而在杨克这里,“人民”才终于袒露出黑色的苍茫质地,才最终袒露出这个时代最为真实的疼痛内核。当“人民”凸显为社会分层剧烈动荡情势下的一个个不可替代的生命和“身体”,那么覆盖于“人民”之上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现实”等“庞然大物”才轰然坍塌。

赵思运: “人民”:在悖论中呈现与勘视——这首诗有一个悖论:题目叫“人民”,但是诗句“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恰恰与其构成矛盾。原因何在?

杨克的《人民》拆解了“人民”这一抽象语符空洞的政治所指,使之有了生命、温度,让不及物的大词变得及物。不再谈论空洞的“人民”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民生”。这,便是悖论的内在意义。在这首诗里,对于宏大主题的关注与日常生活本相的勘视,较好地实现。技艺只有融入了诗人的灵魂与诗人灵魂触摸过的世相之中,才能够升华为“艺术性”。其实,这首诗的技巧已经完全潜藏到真实世相的腠理。三教九流,汇成了大千世界。

刘波: 杨克的《人民》没有写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口号,而是在解读大多数中国人的个体人生,以及他们的悲苦命运。全诗一二节,诗人以词语并置的方式,罗列各种人的具体身份,展现了一幅中国底层群体生态图。第三节则打开视野,转换角色,从观察者过渡到思想者,因为诗人不仅要作事实记录,更要进行精神追问。之前列举了那么多类型的人,可是诗人说他“这个冬天从未遇到过‘人民/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此为点睛之笔,也是对前述的注解。诗人没有道出何谓“人民”,但他以良知唤醒我们要正视现实,关注社会。这是一首回归常识之诗,它带着深深的及物性、悲悯意识、人文关怀和存在主义式的力量感。

陈亮:“人民”,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这个宏大的词每天都要在我们耳边轰响。藉由这个词,我们获得一种或许虚妄的归属感和力量感。而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早已对这个词丧失了听觉。杨克的《人民》,重新唤醒了读者对“人民”这个词的听力。定义中指向乏力的“劳动群众”、“社会基本成员”,在这首诗中成了可闻可见的具象,而这些普通的、甚至卑微的具体的人彼此抵牾,消解了这个词的内在统一,最终消解了定义的可能。如果把这首诗视作一个“词条”,那这就是反命名的“命名”。诗中的最后一句是可以流传的,甚至可能比《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还要流传长久。因为,这是诗。

(本栏目由《大型诗丛》特邀刊出)

猜你喜欢

阳子杨克诗人
文化名家
——杨克
我要买下你的牙痛
最后一根稻草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桌椅委员(二)
桌椅委员(一)
温泉旅游记
杨克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