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英和他的“草根图书馆”
2012-04-29孙达赵志勇
孙达 赵志勇
这是一位76岁的老人,叫赵二英。6年前,老人在他劳动和生活了一辈子的赵縣北正村创办了全縣首家“草根图书馆”。这家不起眼的乡村图书馆完全由赵二英自费经营,免费向本村农民以及周边村老乡开放。
就因为办了这么个方便老百姓的“图书馆”,几十年来,就像地里一棵庄稼、一株小草一样默默无闻的赵二英,一下子声名鹊起,成了当地的名人。2011年6月中国民间图书馆论坛在北戴河举行,赵二英受邀免费出席,连他自己都觉得奇怪:“这样的好事怎么会轮到俺头上?俺一个庄户人谁都不认识呀!”事后,他才知道,原来是主办方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中国心平基金会、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爱辉图书馆等单位从网络上知道他的。现在赵老的图书馆墙壁上还庄重地张贴着这张与会人员的合影照。
邮递员圆了他一个梦
说起赵二英办图书馆这件事,常年往这里送报的邮递员白辉勇最有发言权。他说:“我投送的辖区里,只有这么一家私人图书室。当时没有房子,是个路边临建,光线阴暗,连一个阅览桌都没有,眼下这两间房还是大队借给他的。起初,老人把子女们送来的几千元零用钱交给我,订了十几种农业科技书报。我看老人实在不容易,还捐赠给他200元,算是对他的支持。”难怪赵老逢人便夸:“是邮递员帮俺圆了办乡村图书馆的梦!”
俗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一辈子务农的赵老,到了这个岁数本该和老伙计们喝喝茶、聊聊天或者下下象棋、打打麻将安享晚年了,可他却给自己找了份忙碌的事干。谈到办图书馆的初衷,赵二英老人笑眯眯地说:“我平时就喜欢读书看报,从《新农民》杂志上看到,国家八部委打算用5到10年时间普及农村图书,就想在俺们村办个图书馆。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了,我知道农民需要书本上的知识,需要健康的文化生活。能在有生之年为乡亲们办点好事,我觉得比干啥都好。”我从这段谈话里找到了答案农民的需要,这应该是赵老办图书馆的初衷。
那年冬天,赵二英盘算着在村里办个图书馆,真要实施这个计划时才发现,根本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他先是专程跑到了縣城的新华书店打听,得知新华书店只零售不批发,问大街上的书摊,人家只说是从石家庄进的书,也不告知具体地址,兜头一瓢凉水把老人的心浇凉了一半。回到村,他赶紧找到村支书吴书元商量办法,吴书元当天就找到了常年给北正村送信送报的邮政投递员白辉勇,小伙子热情地向赵二英老人推荐了《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等47种对发展农业很实用的科技书刊。47种书刊,再加上自己家里的藏书,图书馆起步了。
红红火火的草根图书馆
北正村里有个集市,每逢集日,三乡五里的乡亲都到这个村赶集,买些日常使用的家当。逢集日,爱读书的人,也总是把赵二英这个不大的图书馆挤得风雨不透。有的坐在室内的长条桌旁,有的干脆就坐在露天的小凳子上,图书馆成了乡村集市上道独特的风景。大家都在埋头看书的时候,也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候。
赵老很憨厚,年岁大了,言语不多。大伙看书看报,他总是笑眯眯地坐在一旁,看看谁跟前的水杯空了,就提上水壶斟满。有一次,笔者随赵縣图书馆工作人员去给赵二英的图书馆里赠送图书,看到那里聚集了好几位围着桌子读书看报的村民。15岁的小姑娘许可鑫趴在桌上看一本作文书,她笑着对我说:“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希望有一天我写的文章也能发表。”青年农民许大鹏则拿着本最近一期的《科技探索》杂志,他晃晃手里的杂志说:“我想知道,这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对咱中国能有多大影响。你看赵老这图书馆,不光是俺本村人,邻近的安王村、北轮城村、赵刀寺村的村民,走上几里路,也过来借本书看。”
赵二英老人依然笑眯眯的样子:“有的家里办鸡场,我就给推荐《家禽常见病防治》;有的在家种地,我就给拿《农作物科学种植》;有的在外打工,我就给推荐《农民工维权20问》有的婆媳关系不好,我给拿本《如何当个好媳妇》……”
众人拾柴火焰高
赵老自费办图书馆,义务为乡亲服务,这种精神感动着社会各界,人们纷纷伸出援手支持和帮助这位热心可敬的老人。笔者在图书馆墙壁上看到一张用大红表写成的感谢信,信这样写道:“本书室自2007年建成后,得到縣乡村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资助,得以维持和发展,繁荣了本村群众文化生活。下列有关方面资助事宜(排名不分先后),赵縣邮政局资助《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报刊9种各1份,另赠报架一个;省市报刊发行局100元,镇党委政府2000元;村委会100元:中行图书2000册……”
屋外墙上还有一张个人捐助名单,主要是当地农民捐书,有本村农民也有外村的,如许西华、许西中、吴书元、李军辉等,共捐赠图书48册。
赵老的“草根图书馆”引起了“农家书屋”工程的关注,赵縣文广新局和图书馆给老人送来了价值1万余元的河北省农家书屋图书,共1270册,并举行了授予“农家书屋”牌匾仪式。
与赵老握别时,天色已近中午,街中心那家炸油条的开张了,馒头铺里喧腾腾的大白馒头也一笼笼出了锅,街道里弥漫的香味让人联想到这个小村的繁华。赵老告诉我,自己正在物色接班人:“我到底是70多岁的人了,管理图书既是费心思儿的活、还是个体力活儿,我得给书屋找个称职的接班人。这个人呀,既要识文断字,还要坐得住,最重要的是有爱心,不讲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