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演员”雷保春
2012-04-29宗禾
宗禾
雷保春的家乡是河北省高阳县雷家村。当时,河北梆子在高阳县盛极一时,几乎人人都会唱上几句。雷保春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对河北梆子产生了浓厚兴趣,时不时也和大人一样唱上几句。雷保春回忆说:“那个时候,经常看见大人们,肩上扛着锄头,腰里掖着毛巾,唱着河北梆子的形象,我那时也酷爱河北梆子,看戏回来,也胳膊上搭着块白毛巾当水袖,哼哼哈哈唱两句,也不会词,就是喜欢。”
雷保春,1944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57年考入石家庄地区戏曲学校,1962年毕业,到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工作,工老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联委员。1988年,他以《范进中举》、《夜审姚达》等代表性剧目一举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河北省首位获得“梅花奖”的男演员
其代表剧目有《小刀会》、《范进中举》、《赵氏孤儿》、《清风亭》、《潘杨讼》、《四郎探母》、《斩唐丹》、《夜审姚达》等,在广大观众中颇有影响,他曾四次荻河北省戏剧节表演一等奖,1989年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荣立三等功,1993年获全国戏曲电视剧“蓬勃杯”奖,1995年获全国中老年戏曲大赛牡丹奖。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12岁的雷保春真正走进了戏曲艺术的大门。
“我们村有个老艺人叫‘十二红,本名叫边福仲,他给我们村写信说,石家庄河北梆子学校招生,问我们村有没有愿意来的孩子,当时我一听乐坏了,我妈给我凑了6块钱人民币,到石家庄来考试,我当时什么也不会,就会‘秋胡打马离山岗这一句台词。”
雷保春虽然只会唱句台词,但凭他高亢嘹亮的嗓音和对戏曲的酷爱,感动了考试的老师,而成为石家庄河北梆子学校的正式学员。从到学校起,雷保春便向金紫云老师学习老生唱腔。老生是河北梆子中专门扮演中老年人物的一种行当,唱腔高亢嘹亮中又要有浑厚苍劲的气质,对基本功要求非常高。在金紫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雷保春刻苦学习,几年下来,他从众多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很快便能登台演出了。
“去演出的时候,人们都说,这小孩怎么唱得这么好。一场戏下来,人们都围住我,不肯散去。我当时就有点小名气了。”
正当雷保春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件事情使他陷入了痛苦之中。
回忆起痛苦的“倒仓”经历,雷保春说,当时自己的心理压力很大,老师出于对我的同情和惋惜,给我指了一条路。老师说:“保春啊,嗓子倒仓,人人都有这个过程,也别过于伤心,为保你的饭碗你改学小花脸吧。”这样,雷保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老生行当,改唱小花脸。小花脸行当所扮演的角色,_般都要在脸部的正中涂抹一小块白色油彩,重在道白和形体动作表演,不重唱腔,人物往往具有幽默风趣的性格。
小花脸行当,雷保春一演就是五年。五年中,雷保春将小花脸角色同样演绎得精彩传神,博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但雷保春一直力图恢复自己的嗓音,每天他都要练上几个小时的唱功。
“那个时候,我每天都练声,到哪去练,到机器房里去练,为什么?我变声,嗓子很难听,在机器房里练,机器的声音就盖住了我练声的声音,而我自己能听见我的声音。”
就这样,雷保春一边演小花脸,一边起早贪黑地喊嗓、练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嗓子果然恢复好了,他又回到了老生行当中。
1963年,雷保春在天津工人俱乐部为周总理演出,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重新回到老生戏路上以后,雷保春一发不可收,一连串排演了十几场戏,并终于以精湛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被誉为“唱、念、做俱佳的全才演员”。
正当雷保春重新开辟出一片艺术天地的时候,他突然又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1984年,已经小有成就的雷保春拜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先生为师,认认真真地学起了京剧。雷保春说:“我是唱戏的,我发现京剧的对白呀,表演呀,唱腔呀,都很有文化内涵,我就想学一学京剧,将京剧的这些元素用到河北梆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河北梆子的表演水平。”
不单如此,随后雷保春还学起了绘画。他说,绘画和唱戏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相通的地方,学习绘画对表演好戏曲艺术有一定的帮助。
经过这样多方面的艺术充实和提高,1988年雷保春到北京演出,以他河北梆子的拿手剧目参加角逐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以精湛的表演最终胜出,捧得梅花奖。
今年已经60多岁的雷保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岁数大了,演出的场次也少了,雷保春就有了比较多的空闲时间,于是他便开办了一个河北梆子学校。他一方面觉得自己这一身的本事不能就这么丢了,得找个传人,另一方面他也想让河北梆子这一艺术形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河北梆子。
谈起自己的老师,雷保春的学生王小明说:“我老师在艺术上要求得非常严,一丝不苟,在生活上,我老师更像一个慈父。”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