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2012-04-29孙兰英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孙兰英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丰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对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精神家园有重要作用。要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国情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调控功能和阵地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1-0043-04オ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从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出发,研究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使其成为大众所认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以“文化命题”为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思想上确立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标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政治目标、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以生动具体的实践来体现,再经由高度理论化的抽象进行诠释,进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1](P705],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1](P69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要使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P268]。这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一切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有力保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挣脱教条主义的藩篱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阐释,重新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现实定位,使意识形态回归到现实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他首次将“三个有利于”标准引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认为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主要的是要起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以此促进综合国力和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进行所谓“上层建筑领域内的革命”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标准,不仅使社会主义文化自身重新符合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而且为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身功能找到了现实切入点。

第三,发展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要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P432]

第四,发展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先进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构筑全社会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思想基础。胡锦涛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4]党的十七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着眼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市场吸引力、思想影响力、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其核心是体现我们国家利益与政治文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影响力的根本。这些论断紧扣时代和平、发展、合作的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为目标,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拓展了自身价值空间,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我们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文化是形成国家软实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为一体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新文化观,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恒久、坚实的精神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价值依托。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引领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运用过程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有效发挥理论魅力,就必须使其基本价值受到大众关注、反映大众生活诉求,这在本质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关怀,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日渐深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可以避免多样化社会思潮而产生的模糊认识和思想分化,对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社会共识,进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是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缺乏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新文化观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为社会和谐、民族振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思想资源。

(二)共同的价值追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变化正在深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现实,树立共同的价值追求、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向心力尤为重要。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对社会生活带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在环境、教育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价值观在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上,而建设和谐社会既是执政党的目标和任务,更是全民族的期待和追求,甚至是建设和谐世界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又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并且对化解社会各种矛盾、有效凝聚社会各层面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巨大作用。

(三)共同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必然成为一种行为准则,从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规范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广泛的涵盖性、包容性和实践性引导人们明是非、辨善恶,以极强的整合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立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形成了共同规范,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境界、醒豁精神、培育文明风尚的文化根基。

(四)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历史归属及现实认同感,从而将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慧命和行为准则积淀成恒久的价值理念,发展凝练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血脉精髓。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地融入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中,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源泉。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兼收其他国家文化瑰宝精华,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价值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准确把握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时代问题的解读,对历史实践的应答。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历史与价值的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价值的重新确认有了切实可靠的唯物史观基础。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在坚信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发生各种偏差的可能,社会主义者能否始终把握二者之间的合理统一,是决定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基础。在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贡献中,最具特色的是旗帜鲜明地把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引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判断标准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这就牢牢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两个客观必然性基础:一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用和趋势;另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选择,从而在动态实践的高度上重新完整地确立了价值与真理高度统一的、自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从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观可以看出,只有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最后,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调控功能和阵地建设。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文化既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起到调控功能。先进文化不仅帮助人们如何认知和解释世界,还为人们提供价值指导和理想信念,从而对社会发展起有效的整合和规范作用。党十分重视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调控功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各种手段竭力对我国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扩大对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争夺占领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以实现其“西化”、“分化”的目的。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导致政治诉求和文化诉求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在思想领域表现为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乘虚而入,侵蚀和毒化我国的文化思想领域,使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我们要通过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引领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