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存在主义对教育的启发

2012-04-29梁云真

考试周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主义者存在主义师生关系

梁云真

摘要: 存在主义哲学注重人的存在,重视现实人生,作者结合自己的感受简单叙述了存在主义对于教育目的、师生关系、教育方法、课程等方面的启发。

关键词; 存在主义教育启发

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是“existential”,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较多地注意人的存在,重视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人的出发点。它大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成为西方世界最流行的哲学之一,它对于社会的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并没有提出系统的理论,但其思想却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存在主义对教育目的的启发

存在主义哲学从人、个人、人性、存在、自由、选择、责任等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个人心理意识或人生体验的恶心、绝望、焦虑、生存空虚,其目标是“帮助人认清他的生存处境,领会他所面临的非此即彼的难题,然后去选择,把自己奉献给自己,而成为‘生存着的个人”。因此,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的。教育应使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传统教育不关心个人的存在,而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最好结果就是使学生形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真诚、选择、决定和责任感等。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培养“全人”的教育目的。他认为,真正的人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因此,教育应该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只是最低层次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为了学生个人潜力的完全发展做引导,引导学生走向个人的实现。

二、存在主义对师生关系的启发

海德格尔主张人是在世界中的,人与世界融为一体。马丁·布贝尔强调不应当到个体的人本身之中,而应当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去寻求答案。存在主义哲学坚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为主体的关系,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理解中存在。因此,在它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师生关系的不足。存在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一个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另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主观性,使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行动。有所不为则指教师不能只是作为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或输送者,也不能作为他们的监督者。教师不仅要避免课堂上的个人专制,还要反对布贝尔所言的非人格化的知识专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把知识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包括任何强制的成分。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创造能力和知识对于学生生活的意义。在伦理道德方面,教师无权支配学生,既不能强迫学生服从学校或教师制定的纪律,又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强加给学生。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信奉的原则及其理由告诉学生。教师应该真诚地教,应该有自己教的目的,既不能顺从于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又不能屈服于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教或者出于关心、爱护学生,或者为了继承某种传统,或者为了通过年轻一代改造社会。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造性,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常规来教。总之,教师处于创造者和激励者的地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性地工作,无需也无权迫使学生接受。

从学生角度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选择而不是模仿和服从的地位,学生无需模仿教师的形象或对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三个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存在。真正的教育必须保证学生对教师的创造和教育内容的主体选择。学生不仅可以决定学什么,而且可以决定学多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知识或道德规范的消极接受者,而要从个人的角度积极地辨别和检验他们的价值及其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学生学习无任何的功利性,只是为了充实个人的存在。

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有主体性的人,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存在主义关于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按照布贝尔的观点,“个人与他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师生双方应该相互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这种关系就是现在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或交流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对话对学生实现真正的自由至关重要。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知之甚少,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开发的知识和方法。与学生对话,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不同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的特点。要使这种对话关系不致演变成“我与他”的关系,还需注意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

三、存在主义对教育方法的启发

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不是传递真理性知识,而是探索发现真理;“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他们认为传统的教育就是向学生灌输或传授某种东西,或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什么或为了使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在教育方法上,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应该是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他们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个别化教育、创造性。苏格拉底的方法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以某种方式传授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和选择。存在主义者认为这种方法最适合于人的教育。其最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是自己的知识。它可以使人认识到人的存在中必然会遇到的道德难题和自由选择的责任。它通过教师的发问激发并引导学生思考,避免讲授法所带来的机械式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消除以往師生关系中司空见惯的保护性伪装,建立真诚、正直的关系。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接受同样的教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们提倡个别化教育。他们认为,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进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可整齐划一,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提出学业成绩的要求,以利于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发展。如果必须进行集体教学,则它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个人,使个人利用集体取得个人的自我实现。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游戏、绘画、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创造力不是少数特殊人才的天赋,它是一个过程,进行这个过程的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在创造性活动中,个人能够毫无顾忌地发挥选择能力。

四、存在主义对课程的启发

存在主义认为,人之所以学习知识,仅仅是因为它能增进自由,是人实现自由的工具,而不是驾驭人的外在因素。学生个体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教育过程中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因此,存在主义者认为,既不能把各科教材即知识本身看做目的,又不能把教材看做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还不能把教材看做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应当把教材看做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存在主义者还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认为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无助于学生的发展,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和态度来决定。

对于具体学习哪些学科的问题,存在主义者主张以人文学科为主。他们认为,自然科学学科由于其客观性和非人格性,与人的主观存在没有直接联系,不应成为课程的重点。纯粹职业训练只能使人成为某一类别的人,不能使个人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人文学科的知识由于比其他学科更直接、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的存在的意义,因此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季苹.西方现代教育流派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全新.试析存在主义的学生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3.

[3]王爱玲.论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4]郭兴举.论存在主义的教师观[J].教育学报,2006,(6).

[5]娄立志,于凤银.教育究为何来——存在主义视界下的目的观[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猜你喜欢

主义者存在主义师生关系
忌肉主义者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