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与积累

2012-04-29何明华

关键词:虚词整理文言文

何明华

【摘要】学生厌学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是教学方式上存在着问题。笔者以为,要教好文言文,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当然,更应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朗读积累

学生厌学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老师在教文言文时,花的力气很大,收效甚微。情况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在座位上呼呼大睡!其实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一直到中学,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比外语短,但“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这一要求是否达到了呢?显然没有。学生面对一篇非常浅显的文言文,一片茫然,不知所云。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教师教的问题还是学生学的问题呢?是教法有问题还是学法有问题呢?……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问题。到底哪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更好呢?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采用的多是传统的讲解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教学的重点是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疏通了句子、文章大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对于文章的谴字造句、篇章结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文言文课是中学生们觉得最没劲的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没完没了,毫无新意;讲解内容除了字词解释就是句子翻译,枯燥乏味;字词艰涩难懂,上面听过(或学过),到下面就忘,一无所获。

我觉得,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很多种,默读、朗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范读(教师或学生)、默读(无声)、朗读(大声)、齐读(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读”为什么至关重要?一方面,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今天语言中常用的读法不一样,这需要通过老师范读,来加以纠正。并加深记忆。由于文言文中异音字、异意字、通假字等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老师的范读,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字词读音,还能让学生掌握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进行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既可验收读的效果,又可评价读的成果,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得多了,不仅背诵、默写轻而易举,更能帮助理解文章大意、思想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另一方面,文以气为主,现在存留下来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是“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文质兼美,它们不仅是思想内蕴丰富,而且气韵生动。这种气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李清照的哀怨缠绵、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悠然自得等等,不通过反复诵读,是难得其妙的。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到文言文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受到文与质的感染与陶冶,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道德情操,何愁他们不具备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

学好文言文,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用法很重要。课本里虽然较系统地总结了诸多虚词的意义、用法,但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课文揣摩语感,体味古人用这些虚词的道理,才能真正熟练掌握这些词的用法。

当然,更应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积累,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应要求每位学生都记好笔记,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对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必须细致整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总结从前学过的内容,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然后加以运用。如在文言文复习课上,可以先列出一系列词——致、往、如、之、至、造,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引导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如:“洗”系列词——盥、沐、浴、浣、涤等;官吏升降系列词——拜、擢、迁、贬、谪、黜等;“ 走 ”系列词——步、趋、行、走、奔等。通过比较归类,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中,占有着很大的比例。为了让学生不消极地避学、厌学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学、喜欢学。经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必然能够使文言文学习不再是难题!

猜你喜欢

虚词整理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