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注释”,大“学问”

2012-04-29张士瑾

考试周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出题者现代文杜甫

张士瑾

摘要: 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得分率较低的题目类型,时常给学生以无从下手的感觉,最后只能凑足文字。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我们会发现在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类题目中,会附一些注释,而这些易被考生忽略的注释,往往能成为打开答案之门的钥匙。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注释与答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期对考生做好该类题目有所帮助。

关键词: 注释知人论世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很多同学在做模拟试卷时,往往只注重题干本身透露的信息,而忽视题后给的注释。殊不知,“注释”虽小,却有大学问。试想,在讲究语言简明的同时,高考试卷中岂能出现可有可无的内容?

概括而言,注释一般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题目中,而尤以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

先以08年安徽卷中第Ⅱ卷文学类文本为例。

本题内容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原文略】

新课改以后史铁生的作品没有划入新教材的選用范围,学生对作者及其经历不甚了解,特别是对他的作品尤为陌生。于是出题者就在这篇选文后面安排了这样一个【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且略有删改。”

接下来开始出题: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看出来:自然现象,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而另两个方面就必须结合注释才能看出来:人生变故,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由注释中“对母亲的追怀”可知;心理感受,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由注释中的“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可知。

如果仔细了解注释、分析注释,这个问题轻而易举就能够解决。由此可知在高考试题中注释的重要性。

再看诗歌鉴赏类的题目。仅安徽卷近几年就出现了两次。

(2008年)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诗歌鉴赏重要的破解法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而这题中的作者及背景我们并不清楚,也就无从了解他的感情和分析诗歌的内涵。出题者也一定是考虑了这些,于是就在注释中给我们做了介绍——[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接下来就开始出题了: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没有注释①②,则考生又将凭借什么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又怎么能知道作者是借小孤山表明自己的心志呢?所谓“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和他面临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不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就无法深究他写作时的情感。结合注释中对谢枋得的背景介绍,答案就很容易得出: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但要拥有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010年)岁 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诗人杜甫的经历同学们一定很清楚,但这首诗是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作者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此时的社会背景如何,想必同学们不甚了解。基于这些考虑,出题者又给了我们提示,看看下面的注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州)。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由以上的信息,我们可知这首作品应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已经52岁的作者,经历了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也目睹了唐朝的衰败,而满腔的抱负只能以一生不被重用而告终。

再来看看设置的题目:

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如果结合注释,就可知这一年作者经历了哪些事,国家现在处于什么时期。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身处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首联诗人交代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此时的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国家的内忧外患牵动了作者的心。再结合注释②可知作者在创作本诗的时候,松州、维州、保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无法施展。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独自寂寞,能够关注注释,懂得把握这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作者发出这种感慨的原因,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总而言之,注释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切不可因小失大,只注重题目本身,而忽视注释。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是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则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出题者现代文杜甫
挑战出题者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1,2,3,看这边!
杜甫改诗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杜甫与五柳鱼
神回复
几何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杜甫的维稳观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