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郭勇
[摘 要]案例教学法起源西方,为世界各国法学教育所广泛采用,它对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法》是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构建法科体系的重要支撑。在《经济法》课程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案例教学 经济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94-02
一、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率先采用案例教学法,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至20世纪初, 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大学法学院均已引入该方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研究法官判决来讲述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演绎法律推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逐渐进入其他国家的法学教学殿堂,成为目前各国法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而且为非法学学科所广泛接受。在我国,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等很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是直接讲述比较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法律理论知识和积累处理案件的经验。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以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下发为契机,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经济法》是我国高等院校法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属于专业主干课程,也是法学专业实践性特征最突出的课程之一,与社会生活、立法活动、执法活动和司法运作关系密切。我国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法学专业与市场经济关联度最高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伴随着法学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依然普遍存在。尽管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采用,但更多的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陪衬,或者是为了赶所谓案例教学的时髦,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案例教学模式。因此,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针对案例解决提出各自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经济法》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巩固其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经济法实务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案例教学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模式,努力改变偏重理论教学的现状,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构建符合法学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法学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形式
在高等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法学专业课程可分为基础法学和部门法学两类,《经济法》属于其中的部门法学,与立法和司法实践关系密切。将案例教学法这种一般性的方法应用到具体的部门法学——《经济法》中,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摸索出适合本课程需要的独特的教育模式。从美国等法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做法来看,案例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中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等。我们认为,《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也应当主要包括前述内容。
(一)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始终是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内容。随着高等院校法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比重显著上升,课堂教学地位有所下降,但课堂教学仍是法学教育的基础部分,仍然非常重要。《经济法》课堂教学应当以本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从各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出发精心选择典型案例。案例要力图反映该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真实性。在选择案例时,力求选择完整的案例,以便使学生掌握案件的全貌;尽量挑选真实发生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法律问题;注意案例与相关法律条文的衔接,增强案例分析的可操作性。案例主要从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报、互联网、法学期刊、法学著作等领域挑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案例的讲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展示案例,让学生对案情有直观认识,特别是对案例发生的背景有深入了解,学生也可以就案情发表看法。二是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法律条文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通过畅所欲言和各抒己见,让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使法律判断和法律理性得到全面展现。三是结合理论知识和立法进展由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得出准确的结论性意见。在评析案例时,应力求深入浅出,把法理说透,将法律条文解释清楚。如果案例有争议,应对争议点进行重点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观点都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提高其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也可以和自主合作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案例,并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陈述案例内容,由该生组织课堂讨论,主讲教师最后进行点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高等院校法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模拟法庭可以使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状态下,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掌握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训练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各高校法科教育实际看,模拟法庭一般分为刑事、民事和行政模拟法庭,这与我国现行司法审判模式相对应,但专门针对《经济法》的模拟法庭课程尚未开设。因此,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经济法》课程教学单元内安排模拟法庭较为可行。《经济法》内容繁多、体系庞杂,涉及众多的二级部门法,选择合适的案例显得非常关键。司法实践中经常和大量发生的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件应当作为主要的选择对象。
案件庭审最好在专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开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导,令其自由组合,分配角色,分析讨论案情,准备相应的法律文书,展开庭审,进行激烈的法庭辩论,并作出最终的判决。尽管从程序来看,这与一般的模拟法庭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毕竟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展开,应当紧紧围绕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经济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条款来讨论案情和提出解决办法。主讲教师在该模拟法庭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清晰,即做好引导工作,确保庭审流程的顺利推进,而不应越俎代庖,包办学生应该承担的任务。当然,模拟法庭程序进行完毕后,教师的点评不可或缺。应针对庭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缺点,激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做得更好。
四、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案例选择存在一定困难
《经济法》在法学专业中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国家司法考试重要的命题依据。与《民商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学专业课程相比,《经济法》产生的时间较晚,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备。学者们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经济法体系、经济法地位等重大问题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案例采集与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只能博采众长,选择权威观点作为指导。《经济法》下面涵盖的二级部门法众多,这在法学专业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导致其案例采集难度较大。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治国方略,法制建设突飞猛进,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关联的法律变动频繁,采集的案例本身过时的几率不大,但案例分析则可能落伍,因此需要根据最新立法进展作出修正,从而与时俱进。
(二)师资队伍无法完全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
1978年12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法科教育迎来了春天。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耕耘,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初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但仔细审视我国高等院校法学师资队伍,我们发现拥有司法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高等院校普遍重视教师的科研素质,而忽视审查实务工作能力。重科研、轻实务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在知名高校,情况可能更明显。因此,加强高等院校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既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又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双师”教师的比例,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 林安民.关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J].法学教育,2011,(4):57-59.
[3] 李晶晶等.关于法律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J]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3).
[4] 雷娟.以案列为引导的法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8,(2).
[5] 徐晓玉.法学教学方法初探[J].三江学院学报,2010,(3).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12-08-24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法科教学与法学教育职业化、市场化之衔接》(yb201023),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制度研究》(Y201016906)。
[作者简介]郭勇(1975-),男,重庆奉节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