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纲要精神 深化课程改革
2012-04-29慕晓飞
慕晓飞
编者按: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印发,宣告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了本次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本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其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更加重视德育”“更加关注能力”“更加体现时代特色”“更加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四个方面。而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其实,在关注改变了些什么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哪些是没有改变的,也就是,哪些是坚持的,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因为,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宣传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理念,让新的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本刊从本期起开设“课程标准研究”栏目。本栏目力图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反映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为广大读者了解和使用课程标准(2011年版)服务。欢迎踊跃来稿,稿件请发至E-mail:mathemu@163.com。
新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我国掀起了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在新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经过十多年实践,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在课程改革实践进程中,教育部在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完善,并经过严格审议,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决定在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件大事。2011年版新标准的正式出台,无疑会给中国基础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带来深刻影响。为了深入宣传新标准,并让广大读者更加全面了解新标准的精神实质,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教学论专家李铁安博士。李铁安博士长期关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及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学术观点,新近又主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对新标准的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入的思考与解读。
记者: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实验稿所主张的新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基础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又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请您谈谈:新标准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
李铁安: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课程标准(实验稿),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在十年改革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听到一些对课程标准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实验稿本身也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恰恰反映了过去十多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经历的是一场伟大、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实践。这十多年,也是中国教育经历的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区间。
实践是检验改革价值追求与方向的客观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改革实践相互推进、相互校验,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实验情况调研和修订工作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并正式启动了对实验稿的修订工作。为做好修订工作,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两次组织面向全国的大规模调查。此外,各学科修订小组还组织和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调研工作。这表明:新标准是在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精心修订及严格审议下形成的。
记者:听了您的论述,我对新标准的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那么,新标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
李铁安:新标准有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与实验稿相比,应该说,理论基础更为坚实,架构更为系统,课程目标更为厚重,内容选择更为科学,实施建议更为适切。
更重要的是,新标准蕴含着对教育的更深刻的价值追求。新标准以实验稿为文本基础,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根本要求,以深化课程改革为目标指向,以充分发扬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切实解决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为实践依据,以理性借鉴国际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进展为重要参照。
新标准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彰显了课程的文化观。课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生,这是文化观下课程的基本立场。课程是学生怀着对知识、智慧、生命乃至精神上的需求去热情体验的一个动态旅程。只有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知识才称得上是课程,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没有给予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生命润泽的课程,就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深刻的课程。
文化观下的课程至少从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反映以下基本特征:价值性、主体性、社会性、过程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应该说文化观下的课程是基于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活动,都能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交流,逐步经历、认识和体验课程知识的结果与形成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和精神品质的不断发展。
记者:与实验稿相比,作为新标准的亮点,有些学科的新标准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如数学新标准中提出了“四基”目标。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您有什么看法?
李铁安:每一个学科的新标准无论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数学新标准由实验稿中的“双基”变为“四基”,实际是对课程总目标作出了新的重要调整,对目标体系中的内容作了重要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重构,明确提出了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内涵的“四基”目标。课程目标体系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就数学思想来说,它是指人类(主要是数学家)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包括数学家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性认识和反映,以及数学家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的思想创造因素。数学思想是数学真善美的统一,是活生生的数学灵魂。通过数学思想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和真理“冰冷的美丽”,体会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的学习还可以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结构(智力和情意)的形成与良性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欣赏、享受数学的文化韵味和文化品格。数学思想在学生心灵中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求真、向善、创美的过程。
就数学活动经验来说,它是指人们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积累起来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显然,学生通过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能够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最重要的是积累“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经验,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总之,是“从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也是学生主体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新标准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课程目标内容,这既是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课程内容也包括数学形成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保证新增加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初步的科学态度”等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而从根本上说,又是实现数学教育核心价值、体现数学课程性质的必然需要。总之,新增加的这些内容绝不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增加,而是有其鲜明的内涵导向——突出了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与生成性的目标要求。新标准的课程目标强化了数学内容的丰富性、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综合性,使得新标准的课程目标更为充实和厚重。
记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加入了新的成分,如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等。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其他学科课程标准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吗?
李铁安:语文新标准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这个变化主要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的考虑。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还有比较明显的欠缺,事实上,不少高学历的成人也普遍地存在严重的书写问题。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包括中小学生与成人);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中小学的各个学段识字和写字的数量与内容究竟如何规定和选择,这是汉字教育中一个非常有讲究的问题。以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来都是对字的数量进行规定,但对具体选择哪些字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在选字的问题上也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外,长期以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用力。比如,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甚至二十遍以上。事实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
新标准推出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借鉴我国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集中了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识字、写字教学先在这些字上下功夫,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这一学习要求具体化。引导学生先学习表一呈现的2500个字,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
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也是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所以,写字学习,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而掌握字形与书写技能的过程。在汉字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辨识正误、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摒弃浮躁情绪,静心求实,认真练习,努力提高书写质量。
其他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也都有一些标志性的变化。如生物学新标准以突显重要概念为标志,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增加(或修改)了47个生物学重要概念,重要概念以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并增加了关于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建议。化学新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案例重新论证和修改,科学探究具体要求由三个方面扩展到四个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活动”内容,要求至少完成8个化学实验。这个变化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新标准附录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物理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
记者:课程标准的修订必然会带来教材的修订,并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式的改变。广大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
李铁安:毫不过分地说,过去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创生过程。课程改革之前,中国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以及问题弊端与改革所提出的新理念在新的实践中交汇激荡。这其中,广大一线教师以他们的智慧和勤奋孜孜以求,大胆探索,积累出许多鲜活宝贵的经验,也离析出许多更加生动切实的问题。如果说,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浪潮,那么,广大一线教师才是真正的弄潮儿,他们才是创生教育文化的主力军。
新的课程标准确实在理论基础上更为坚实,在理念架构上更为系统,在课程目标上更为厚重,在内容选择上更为科学,在实施建议上更为适切。因此,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首先需要认真学习新标准。
审视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历程,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作为课程标准的实践者,广大一线教师能否准确而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是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而能否透过课程标准的文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其背后的“精神实质”,则几乎决定性地影响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新标准精神实质的导引下,不断理清和明晰新标准的实践价值取向,积极探索新标准的实践路径,从而扎实有效地践行新标准。
遥想十多年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船启航时,实验稿已然成为课程改革前行的航行图。而实验稿提出的新理念或许给一些一线教师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茫茫然”和“敢问路在何方”的“戚戚然”,个中缘由千丝万缕,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今,新标准已经颁布,尽管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这很可能是又一轮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假使能以新标准的精神实质导引课程实践,或许会渐渐体验到新标准确有一番“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清新与温馨。因为热情而理性的实践总会激动人心!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