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2012-04-29蔡红霞
蔡红霞
教育提倡以生为本,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探究性学习势在必行。在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绝不仅仅是一门新兴的学习模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和学习观。
然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不容易,甚至是十分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往往缺乏探究精神,探究意识差,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法
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的情境中,以激发其学习的欲望,使之乐于学习。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捕捉探究着眼点。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计?从什么地方可看出此人神机妙算?通过设疑和交流,学生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到: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二、感悟探究法
语文教材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经典范文集。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让学生在训练语言基本功的同时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前,我先让学生静坐五分钟,要求一动不动,然后让他们谈感受。他们有的说:“太辛苦了!”有的说:“很难受。”随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偶然被烫的经历,启发孩子们体会被烫时是怎样一种感受,从而明白邱少云在烈火中所受的煎熬,明白邱少云的伟大。这样,对于课文感情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都水到渠成。
三、质疑阅读法
我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为基点,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对文章中所表述的情境和文字质疑,从而发现与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距离,再通过讨论与交流,得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如此反复阅读和感悟,层层递进,语文学习就逐步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学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也不断得以迸发。
四、主题作文法
为了解决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我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培养其用文字表达生活感受的写作思路。如设置每周一次的生活作文交流课,其形式和内容都不加限制,可以针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话题作文,也可以结合某一知识点写想象作文,更可以在对一些生活现象或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写出正式的小论文等。学生对变换了主题和形式的作文课非常乐于接受,也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五、信息整合法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能反映相同的环境或相同的人物形象,或就某一点有不同的思考。我便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信息整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巩固和延伸所学内容。如学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学生对三国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曹操的为人产生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我便组织了一次“我眼中的曹操”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历史史料的基础上,用讨论和举证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曹操。这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六、评价反思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从一节课中获得整个的系统知识和文本知识,也不可能做到所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有用的。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所获取的知识。如教《落花生》一文后,我结合课文中“人要做体面的人,不能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点睛之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首先要看其对社会是否有贡献。由此他们感悟到清洁工、建筑工、送奶员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明辨了是非,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应当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等进行教学,更新观念,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