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问”析“提”

2012-04-29顾菠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叶欣椋鸟自然段

顾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14-01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然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提问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缘于那些零打碎敲、毫无联系、单调、陈旧式的提问,像“牵牛”,似“钓鱼”,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腾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生思维活动中重要的“激活”因素。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

怎样讲求提问的设计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有专家提出了三点内容:“问什么、问谁、怎么问。”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怎么问”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在以上三者中,“问谁”是最容易的,大致注意“三问三忌”即可:①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②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③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下面就结合教学现象,说说“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探析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在变通处直问

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它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其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窗口。围绕课题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地去阅读课文的心情,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阅读课文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因此,笔者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就在课题的变通处设问:“请大家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等下汇报你的见闻。”不一会儿,学生交流:我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看到了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听到了鸟语,闻到了花香;我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看到了青山、绿水、片片云锦,听到了莺歌,闻到了芬芳的空气……这一直问,激发了学生去阅读课文的兴趣,而且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

二、在力点处曲问

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和教师教学的高潮。提问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特点的把握。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蕴含。

《黄河的主人》着力点一:“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抓住这个力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提问:“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应该集中笔墨描写主人,为什么要写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这不是离题了吗?”这问就是曲问法,即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曲问较直问复杂、间接,但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如果学生弄清“乘客”的问题,就能学到作者袁鹰写作的艺术手法,这就是曲问的妙处。

三、在重点处重问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内涵。请看Y老师抓住这一重点来设计课堂提问:导入部分,课件出示一幅幅严重缺水的画面,提问:“看着这些严重缺水的地方,你想起哪些词?”学生纷纷答道:贫瘠、寸草不生、骨瘦如柴、不毛之地;在品读第1自然段时,提问:“现在,我们走进一个缺水的村子,默读课文、思考,水对村民意味着什么?”研读第2自然段时,提问:“远水救不了近邻,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为什么呢?你读着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小组研讨第4—5自然段时,提问:“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取水之乐?”纵观Y老师课中的四次提问,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兼难点,集中火力,大设其问,直到攻克解决为止。

四、在导入处轻问

轻问,是对教学中一些非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对其稍作发问,或提一般容易回答的问题,有如“蜻蜓点水”,不必细究。S老师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一课时的日期是3月26日(星期一),在新课导入时问:“3月25日是什么日子?”许多学生答:“护士节”。因为他们知道要学习新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就猜是护士节(护士节在5月12日)。因为老师的答案是“叶欣去世的日子。”见学生未答到点子上,就继续让学生猜,结果折腾了三分钟也未果。事实上,3月25日,在我国历史上并不是重要的日子,教师不必在这一日期上考虑到教学时间与主人公叶欣去世日子相近因素,不妨这样轻问:“今天3月26日,昨天3月25日是叶欣去世4周年的日子。叶欣是谁?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她?今天,我们就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寥寥数语就可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在衔接处联问

联问,是对某一知识内容或某一课文,设计一组问题,问问相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弄清了每一个知识点后,又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如:C老师在教学《灰椋鸟》第4—5自然段设计了一组问题,进行联问: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灰椋鸟归林的?②灰椋鸟回来后干什么呢?③它们的心情怎样?④说说灰椋鸟林中的生活是怎样的?解读C老师一联串的提问,发现她遵循文脉,在文章段落知识的联结点上设问。如文中第3自然段末尾写道:“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紧接着第4自然段描述灰椋鸟归林的情景,C老师就在这衔接处设计了第①问,这种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既是观察的顺序,也是阅读、写作的顺序。剖析第4自然段,有三层意思:先写灰椋鸟陆续排空而至,再写它们的飞行列队,最后写它们欢唱。显然,第①问不纯粹是过渡到第4自然段的学习,更是运用这一段前两层意思做答第①问。学生在教师“以旧引新”的提问下,依次研读第②—④三个问题,清晰地品读、赏析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巧妙地把课文的两个重点段融为一体,可谓匠心独运。

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除直问与曲问,重问与轻问,追问于联问外,还有宽问与窄问,单问与重问,明问与暗问,虚问与实问等。如此种种,都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总之,教师只有讲求提问的艺术,运用多种方式、技巧,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猜你喜欢

叶欣椋鸟自然段
叶欣:“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The Speed of Light
椋鸟的蚂蚁浴
这里危险,让我来
粉红椋鸟24小时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
我要独立
美丽的秋天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