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位:心育课堂的诉求
2012-04-29张爱
张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本文将分别从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品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和谐心理课堂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7-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民众、家长以及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好课堂的方向,采用高品位的课堂引导、构建高品位的课堂文化。
一、树立高品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一堂课要有品位,必须要有高品位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已经不能停留在消极的等待、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成为健康、自主、和谐的人,为今后的成功与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学生的即时获得,而是学生未来的成长。因此,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教育的对象不局限于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扩大到全体学生;不只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且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将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心理能量,获得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强大动力。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品质
课堂的品位首先源于教师的品位和水平,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成长自己、提升自己,注意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教育部师范司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文指出:“所谓教师专业化从静态角度说,是指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从动态角度说,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制度不斷完善、水平不断提高、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1]专业化的教师成长首先需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作为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作为教育者的影响力就有多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育的最佳途径即是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学生,这种巨大的感染力量奠定了高品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接受、喜欢这堂课。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其次,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从满足数量型向提高质量型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也必将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型向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这是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2]从横向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每一届的学生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从纵向来看,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理同样不断发生着变化。虽然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是具体到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则会面临不同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人的个体差别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性。因此,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学生问题的个体性、特殊性、发展性,无不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把教育教学工作,把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赋予教学以新的生命力。以教学推进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品位的课堂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大的自主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感悟生活的真谛。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方面的潜力有待挖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自我成长,可以在接受教育后获得成功,课堂教学是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建构主义课堂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过程。有品位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该主动根据学生的现状,根据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引导学生去感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其次,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分享,课堂应该加强师生对话,鼓励生生对话,培养学生合作、对话、探究的能力,共同构建一种注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新课程文化,只有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有机地统一起来,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
叶澜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应再是僵硬呆板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3]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的构建有利于师生进行积极地对话、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感知其中的真谛。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分享,幸福成长。
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师生、生生之间要达到和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感悟、分享、体验的课堂,是师生一起成长和追求的课堂。找到这样一个利益共同点,学生就很容易接纳老师、接纳这堂课,就会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热爱、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感悟和表达,给他们以爱心、信心与耐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积极营造合作、竞争的氛围,最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成长在其中。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真正有品位,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完善,最终获得各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因此,一名心理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快专业化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造就有品位的课堂,培养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J].中国教育报,2001—9—8(3).
[2]王清连.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品位的提升[J].河南职技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年第6期,26—28.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