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文 悟趣 习法

2012-04-29黄华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花岗石自然段科普

黄华萍

关于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许多教师会走进这样两大误区:第一,在课堂中大讲特讲科学发展的知识,不走进课文,不进行语言训练,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课堂就遮挡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读文”,而不是“科普”。第二,有的老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直接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也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下面就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读透课文,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和加强朗读的训练,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不矫情做作,要让语文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朗读,在科普小品文的学习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着作者、文本和学生的内在交流。

《大自然的文字》第六自然段用了三个连续的设问句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向我们介绍花岗石的神奇有趣。而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不能将设问句读好,也不能展现花岗石爬行时的有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花岗石的神奇有趣呢?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层次:角色体验读悟“设问”的语言艺术

师:把这段话中的三个问句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自由读体会后,一致认为“不好”。)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作者,你知不知道这些花岗石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来的呢?(生齐说: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明知故问?

(这样能够激起读者继续读的兴趣,通过这样一连串的设问,这块花岗石显得更加神奇。)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作者,能够通过读把自己的想法读出来吗?

第二层次:品读关键词句读悟“有趣”

(1)激趣导读:你还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哪些词语用得妙?

(2)品读“爬”字:

这个字可以换成什么字?(移)用在这儿行不行?为什么?这个字让你想到哪些动物在地上爬——想象一下,冰川会在地上怎样爬——从这一个“爬”字,你感受到冰川怎样——读出这种感受。

(3)品读“带”字:

生活中,你见过一般都是谁带着谁——这里作者说是谁带着谁——想象一下,冰川在缓慢的爬行中是怎样带着巨大的花岗石的——从这一个“带”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感受。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仅在和文本对话,还和作者进行了心灵交流。当学生沉浸在作者、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时,朗读就有了情感的积淀,是简单有效的。

二、感悟情趣,说出语文味

教学科普文时,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学生学得没劲,成为无声的知识接收器。原因之一是,这类课文缺少情节,不生动,不能像故事文一样可以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么怎样才能将课文上得有趣味,让科普小品文焕发其独有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文的乐趣呢?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星”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桌分工,其中一个做有经验的水手,另一个做第一次出航的水手,进行对话。如:

小水手:啊呀,我们迷路了,又是夜晚,又没有指南针,这可怎么办?

老水手:不要紧,你看,这里有七颗星,连起来,像我们用的勺子,最亮的那颗星叫北极星,它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根据这颗星,你能判断出哪里是南面,哪里是东面和西面吗?

小水手:能。北面的对面就是南面,这边是东面,那边是西面。

老水手: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慌,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东南西北的。比如早上,太阳在哪个方向?傍晚,太阳又在哪个方向?

小水手:早上的太阳在东方,傍晚的太阳在西方。

……

“云”的教学,同样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有经验的飞行员,一个做刚实习的新飞行员,进行说话训练。“石灰石”和“花岗石”的教学,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地质考察学家,一个做跟随地质考察学家出来的小外甥。

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课文中所包含的科普知识,在说的过程中更加明朗,学生能感受到一种“豁然洞开水底天”的乐趣。同时,课堂中充满笑声,课堂上就会呈现出语文的轻松和愉悦,课堂上就会闪射出语文的魅力和光芒。

三、学习写法,写出语文味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例如《大自然的文字》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法介绍了四种神奇有趣的文字,这四种文字分别是天书:星、云,地书:石灰石、花岗石。课文中还运用了一个过渡句将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作者介绍的每一种文字,都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仿造文章的构段方法,写一种自己认识的大自然的文字。例如,在教学“云”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

板书:先总后分

(3)仔细品读第三自然段,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

(5)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片段练写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也向大家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法: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

同样,介绍“石灰石”时运用关联词语“不过是……是……是……曾经是……”进行了准确简洁的描述;介绍“花岗石”时用了连续三个设问句和拟人的手法,让人读来觉得更加生动有趣。学完课文后,老师可以出示几幅图:年轮、珠穆朗玛峰上的石头、蜻蜓低飞、杨柳发芽。学生可以仿照第三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或者学习第五自然段,运用一连串关联词语进行介绍;或者仿照第六自然段,先介绍年轮(石头)的样子,再连续几个设问,最后介绍原因。

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猜你喜欢

花岗石自然段科普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人造花岗石面板制作新工艺
24届北京冬奥会上花岗石冰壶引起中国石材人关注
硅酸铝微珠在人造花岗石中的应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美丽的秋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画画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