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后忆路遥
2012-04-29申沛昌
路遥是延安大学中文系73级的高材生,是延安大学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也是延安大学的品牌和骄傲。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转眼已是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最近,由路遥研究会策划和承办,陕西省作协、延安大学、清涧县、延川县主办的“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暨路遥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即将举行,我作为路遥生前的校友和朋友之一,理应写一点回忆文章,以表怀念。
初识路遥
1972年,已经是“文革”后期,全国性动荡的状态有所好转,各个大学都在数年停课“闹革命”之后,开始着手筹备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工作。延安大学为了慎重起见,在中文系招收了一个一年制的“试点班”。当时提倡“开门办学”,要求学生要接触实际,学工、学农、学军。学生到校后,中文系的领导和老师们曾组织该班学员专程到群众中创作,此次学习活动搞得比较好,还编印了颇有名气的《延安山花》诗集,在四开小报《山花》的诞生地—延川县同延川县工农兵文艺创作组及《山花》小报的编创人员进行了座谈。在这次座谈中,我们知道了谷溪、军民、闻频等一批扎根延川的文艺创作骨干,同时也第一次知道了路遥其人其事。路遥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他喜爱文学,颇有才华,以写诗开始,散文、小说以及歌剧一类创作也有所涉猎。但这一次并未同路遥单独接触,也没有做过交谈和深入的了解。
艰难入学
时间到了一九七三年暑期,延安大学中文系在招收试点班的基础上,于教学和管理几个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开始招收正规的大学生。当时按照毛主席关于“学制要缩短”的教导,最长的学制就是三年,后来被称作工农兵大学生。直到1977年招生制度改革,恢复了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按分数线录取学生的制度。
我当时在中文系工作,领导让我负责当年的招生事项。有一天,我的堂兄、时任中共延川县委书记的申昜来延大找我,主要讲的是路遥上大学的事情。他说,本来县上把路遥推荐给西安某大学,但人家嫌路遥曾做过县上一派群众组织的头头,而且有人告状,所以不想在政治上惹麻烦,最后决定不予录取。申昜知道我在延大中文系工作,就来找我联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还是一个“突出政治”的年代,评价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你的学识和才干,首先要政治审查(简称“政审”)合格,录取大学生更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某大学从政治上考虑不予录取路遥也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县委书记亲自找到学校,推荐路遥上大学,这可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和申昜虽是弟兄,但我们办事情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实事求是,按政策办事。我作为招生负责人,仔细询问了路遥的全面情况,特别问到两个问题:一是人家告状的原因和内容,二是县委的看法和结论。申昜是个极其认真负责的人,他向我反复做了解释和说明。当我得知告状的是另一派群众组织的人,告状的原因和内容是说路遥在“文革”武斗中打死了人,有命案在身。但延川县的公检法机关经过认真调查,认为没有证据,不予认定。特别是延川县委正式做出结论,路遥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并竭力推荐其上大学深造。根据这些情况我向系上领导郭玉宝、学校领导张逊斌作了汇报,建议录取路遥到中文系上学。我的意见得到了系上和学校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当时我们录取路遥上延大,多少还担着一点政治风险。那就是西安某大学不录取,延大竟然敢录取会不会带来什么政治上的麻烦(实际上路遥上大学以后,甚至工作以后,那些人仍然还在告状)。所以我们一方面果断录取,另一方面也小心应对。
事实上,由于延大党委和延大中文系在录取路遥这个问题上态度显明而坚定,原来担心的麻烦事情也没有发生,看来总还是邪不压正。
拼命攻读
在我的印象中,路遥进入延大中文系读书,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一个作家的角度看,他所从事的创作中,其生活素材、人物形象,包括一些故事情节,应该说主要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也来源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而他的创作理念、写作技巧以及一些涉及到文学理论、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等等,应该说是得益于大学三年,他拼命攻读中外名著而从中学习、借鉴、创新的结果。当然,他本人对文学的酷爱和天赋也是不可否认和不容忽视的。
我记得路遥上学时烟瘾就很大,无奈囊中羞涩,所以只能用纸片卷旱烟的方法自制卷烟来抽。在校园里、图书馆中、宿舍内,常常看到路遥一边自制卷烟,一边在刻苦攻读的身影。
关注政治
路遥是一个酷爱文学又关注政治的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山沟里,饱受饥寒,经历坎坷,这对于性格刚强、不甘示弱的路遥来说,慢慢就产生了一种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朦胧心态。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被否定,他那刚刚开始梦、还未醒未圆的梦,就被残酷的政治原因击得粉碎,以失败而暂时告终。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仍然没有割舍和放弃他对政治的那种特有的敏感和关注。他对政治的敏感和审视,既深刻又独特,远远超出常人,甚至一些职业政治家。他所关心的政治视野,已不再是一县一派的成败得失,而是党和国家、军队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当时的精神状态,确实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的谈吐和见解使我们这些在高等学校从事政治工作的人都感到惊讶和赞赏。
珍重友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遥是一个理想远大,思想深沉,性格刚强,事业成功的名人。同时,又是一个朴实本分、极重友情的普通人。
1983年11月30日,路遥给我写了一封亲笔信,我一直把它珍藏至今,值此路遥逝世十五周年之际,我将这封信公开披露,也表达我的沉痛悼念和永久怀念之情。信的全文如下:
沛昌老师:
您好!
来信收读,一片深情厚意,使人热泪盈眶。世界广大,但知音不多,学校三年,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您是我生活中少数几个深刻在心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的智慧和理解力我是深知的。我们常常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心来对话和谈论的,相隔两地,接触不多,但我相信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交流一直是稠密的。我知道您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我的一切,我自己也是一直关注着您的,并且将我的工作成果献给您和其他一些令人温暖的朋友的。
您目前的处境我理解,请您开阔一些,人间之事,天轮地转,正如李太白诗曰:长风破浪会有时……
我目前得应付诸种复杂局面,就不写长信了。感谢您为我做的一切!
最近有机会和申昜同志谈谈我的情况。
致崇高的敬意
路遥
1983.11.30
路遥写这封信的时候,已是成就斐然,誉满文坛。当时,他正在忙着执笔将小说《人生》改编成电影,还要进行工程浩大的《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准备工作,同时又要“应付诸多复杂局面”。其时间之紧张,任务之繁重,自不待说。但他还是在百忙中,抽暇给我写了这一封发自肺腑、饱含激情的信。时隔二十多年,至今每读此信,总令我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英年早逝
天命难料,正如杜甫《蜀相》一诗中悼念诸葛亮所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千百年来,多少人读之感伤?!路遥的经历,大体亦然。正当他事业达到辉煌之际,突然病魔缠身,一蹶不振。1992年8月住进延安市人民医院,9月转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1月17日,就不幸病逝,终年仅42岁。一颗熠熠生辉、冉冉上升的文坛巨星就这样匆匆而去,英年早逝,引来多少善良的人们无限伤感,涕泪满襟。
路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实际上就是路遥的座右铭。他生前,是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去世以后,又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有多少崇拜者,追随者,将以他为楷模,用路遥精神学习路遥,沿着他所开创的成功之路,奋勇前进!
路遥精神不朽!路遥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7年10月16日
(申沛昌:延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路遥研究会会长)
(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路遥再解读》,因篇幅有限,有删节特向作者致歉!)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