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争力:那些著名的“内向领导者”
2012-04-29
不久前有条新闻:某位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考试、面试和体检,并且总成绩排在专业岗位第一名的应聘者,却在准备上岗前被告知取消录用,理由是——性格内向。
关于“内向者是否适合职场生存”的话题,早已有人进行过讨论。不久前,苏珊·凯因出版了她的新作《安静:内向者在一个滔滔不绝的世界中的力量》,凯因认为,性格内向的人并不需要假装自己很外向,事实上,内向的性格也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哲学博士Jennifer B. Kahnweiler也持类似观点,她认为:内向者的一些关键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领导者。Kahnweiler在2009年出版的The Introverted Leader一书去年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名为《内向者的“静”争力》。
“内向”与“外向”定义,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荣格认为,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他们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易适应环境;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他们更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已经被“外向者”所占领——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伪装”的(在面试中打鸡血般强装开朗外向的应聘者并不少见)。现代的商业文化也更加推崇性格外向的人。特别是职场中,“性格外向”、“开朗乐观”、“擅长沟通”已经是对于每一个应聘者的基本要求。
不过,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情况,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内向者之所以回避社交,并不是出于害羞或恐惧,他们只是单纯地不喜欢而已。通常我们以为,开朗外向和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得管理者职位。而实际上,研究表明,内向者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老板,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决策者。根据一项统计,美国40%的商业权力掌握在性格偏于内向的人手里。
比尔·盖茨:童年的盖茨并不愿意主动与人接触,他不善于言谈,喜欢独处但并不在意别人的意见。比起与人相处,他更爱钻研新技术。
沃伦·巴菲特:全球著名投资商、“股神”巴菲特曾经是个内向的小孩,他能数小时沉迷在画有火车模型的目录中,或是很安静地盯着一把母亲给他的牙刷,一盯就是两个小时。
奥巴马:成功颠覆了“害羞的人无法在政治选举中取胜”的这一成见,喜欢独处的奥巴马从政前从事学术工作,工作履历上都是偏内向的职业,此外他还喜欢写作。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种性格都有它无可比拟的价值。千万不要为自己的性格烦恼,更不要去毁坏。你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的价值。只要为自己的性格找到合适的位置,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
当然,也不排除内向型性格适当向外向型靠拢,吸取外向型的长处,反之亦然。毕竟,在后天的环境中,人的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以上说到奥巴马,本是内向型,但在他竞选总统时或在担任总统以后,他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并非一味内向的形象,他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口才,还有充溢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