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出“精彩”课堂

2012-04-29何国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笔记导图图形

何国星

LOGO语言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能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但是学生们大多对学习LOGO语言的兴趣是前高后低,整体的学习水平是两极分化,形成的知识体系是零散残缺,对命令的运用是张冠李戴,对程序结构的理解是一知半解,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严重束缚思维的发散,这与学习LOGO语言的初衷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关键是他们还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或者说没有掌握一种适合学习LOGO语言的方法。思维导图对知识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以及对知识的表达与理解都与LOGO语言极其相似。把思维导图作为学习LOGO语言的工具,贯穿到预习、笔记、解题、复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和知识构建物化为图形和线条,“画”无形为有形,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帮助学生在编织LOGO语言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用思维导图“画”出“精彩”预习

在LOGO语言的课堂上,预习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即使学生偶尔有那么一两次心血来潮的预习,大多也只是蜻蜓点水地翻翻教材,对学习内容走马观花,这种水过鸭背的预习显然对学习没有多大作用。课前预习是学习LOGO语言的重要环节,我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用问题去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看书、一边画图,提取内容纲要,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标示懂与不懂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画出思维导图,以备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和提问。

例如,在第20课《小海龟建房子》的课前预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椭圆,写上“房子”作为中心主题,接着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指引预习和帮助画图:①房子由哪些图形组成?②画这些图形要用到哪些命令?③有哪些知识是你看懂的、有哪些是不懂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心主题出发向外画第一层分支,把“房子”分解为基本图形,并在主分支线上填关键词;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画出第二层分支,找出画基本图形要用到的命令;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各分支上注上“√”、“×”、“?”等符号,分别表示对该知识“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上页图1即为该课学生预习时的思维导图,该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快地把握教材的要点,找出学习障碍点,使听课有的放矢,提高效果。另外,教师通过查看思维导图,能够迅速把握学生的学习疑点和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因材施教。如上页图1所示,教师通过查看预习思维导图,可以清楚学生对矩形命令存在盲点,对如何计算画三角形的转向角度存在疑惑,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指示作用。

● 用思维导图“画”出“精彩”笔记

传统的1、2、3式的直线型笔记仅仅是对学习内容的单向罗列,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等到课后再想总结时,却可能因为对授课内容记忆不完全,而使课堂笔记成为残缺不全、不系统的知识记录,对今后的复习和应用价值不大。而且课堂上很多学生只是忙于机械记录,对问题的思考、知识的理解根本无暇顾及,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而不是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习惯,形成了思维惰性。上页图2是用思维导图描绘传统笔记的不足。

用思维导图“画”笔记,效果精彩纷呈。其一思绪可以任意飞扬,思维的火花从中心向八方飞溅,尽可能“周到”地想到每一个关键点;其二可以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其三采用关键词方法,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于关键点;其四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后复习时,只需将这幅图从头到尾看一遍,就可“重现”当时的整个学习过程。另外,教师的板书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做法是在导入新课后,由教师画出本课总的学习任务,这是思维导图的中心内容,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再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共同编织知识网络。如图3和图4描绘的思维导图,分别是第21课《添上流水和绿树》的教师板书和学生笔记。

● 用思维导图“画”出“精彩”题解

面对较为复杂或“陌生”的图形,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因为当中蕴含程序与算法的思想,涉及的内容也比较抽象,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常被作为一个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这一部分是最难以处理的,因为不容易找到简单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让他们理解。而且,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思维连贯性和逻辑性,更是考验学生的知识处理和思维。在困难面前,很多学生“败下阵来”,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迅速扼杀,水平差距迅速拉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

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其引领下,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解题分析,让混乱的信息在思维导图这种形式下有意识地构建,搭建思考的框架,化抽象为具体,把知识与思路联系起来。如题:定义过程ZFX,要求画出蓝色,线粗为3,边长不大于70的正方形叠加图形。面对难题,我会和学生一起借助思维导图分析编程思路:设置蓝色画笔,设置笔粗3,画完一个正方形,边长增加10,判断边长是否大于70,画下一个正方形或结束程序(如上页图5)。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解题的思路,并且与相应的知识建立起联系,难题得以迎刃而解。

● 用思维导图“画”出“精彩”复习

在教材中,LOGO语言知识虽被“打散”分散到各课,相互之间看似独立,其实是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到这点,更好地将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我会在单元的最后一课设计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批阅学生交上来的思维导图,我可以把握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暴露出的思维错误进行针对性的改正。此外,我会在复习课上展示典型的思维导图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各思维导图的优劣,一起进行补充与深化,达到总结与提升的目的。图6所示的思维导图即为学生对整个LOGO语言学习构建的知识网络,画图过程中学生将本单元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整个过程乐在其中。

● 用思维导图“画”出“精彩”合作

由于LOGO语言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习往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才能达成LOGO语言学习上的有效合作呢?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是糊里糊涂的表里不一现象。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第一教师要选择一个既可以分解又具有探究价值的合作任务;第二学生要明确目标,弄清楚任务的详尽描述;第三要先由组员按照任务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画出主干和基本框架,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头脑风暴、比较优劣、群策群力、增添删减,绘制成一幅联合思维导图,最终完成任务;第四教师要对讨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组织交流、对比与选择,不断优化解决办法,促成合作学习的落实。例如,第26课《小海龟乐园》要制作一份LOGO语言的电子报刊,由于该课课时少任务重,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活动开始之初,我会先组织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交流讨论,去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优化决策、合理分工、不断优化解决办法。该导图成了小组成员的“活动指引”,学生的活动思路清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最终出色地完成电子报刊的制作。

总之,在LOGO语言的学习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健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创造力,为LOGO语言的学习插上展翅高飞的翅膀。

猜你喜欢

笔记导图图形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分图形
第6章 一次函数
找图形
我的自然笔记(一)
图形变变变